当年因《粉红女郎》走红,却试图与“哈妹”对抗;消失两年,抛开流言蜚语更在意自我
| ||
| ||
| ||
| ||
| ||
| ||
|
薛佳凝身上有一种淡然自处的平和,这种个性似乎与浮华不安的娱乐圈“格格不入”。她热爱分享,习惯在微博记录生活中的风景,并随意写下内心的感悟;但她不善于游走在舆论场,此前她已经很久没有正儿八经地接受媒体采访。2015年,忙碌的节奏曾让她无法对生活产生愉悦和热情,她推掉大部分戏约,回归慢生活,跟着两三好友四处行走,连一条商业微博也没有发过。
远离娱乐圈,对薛佳凝而言向来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然而,外界并未因她的低调,而减少对她个人生活的关注和针对。宁静、信仰、从容,这些在薛佳凝看来描述女人自我成长的词汇,都会莫名与其感情生活挂钩。她总是“被动”成为热搜关键词。去年,薛佳凝登上《我就是演员》舞台后,外界对其外貌变化的关注,也远超于她凭借演技重回大众视野。
几年前,薛佳凝仍会对流言蜚语有所介怀,“我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我希望自己完美。”但如今,相比外界的片面印象,她更关注自身成长。谁说她不好看,她只会玩笑似的在意两天,但再也谈不上生气与否。《我就是演员》结束后,在键盘侠的肆意妄言之中,她曾平静地在微博写到,“或许我们并不像观众印象中的那么年轻靓丽了,可沉淀与心智,却恰恰是最好的能讲故事的时候。”
1 回归大众视野
——我喜欢和自己拧着来
在参加《我就是演员》之前,薛佳凝已经有近三年没有上过综艺节目。
她从不在意通过综艺提升自己的曝光度或话题,而决定登上这个舞台,将自己的表演放在舆论中央,薛佳凝更多是为了突破舒适区,希望在不安的氛围中寻找到新的能量。
薛佳凝说,再次站在大众面前,她需要面对太多,但这也是她性格中最拧巴的地方:“一旦太顺着自己的心走,便没办法获得历练和成长;当你拧巴着自己一点的时候,可能很多事情会得到改变。这是我喜欢的。”
节目中,薛佳凝演绎了《左右》中为救患了白血病的女儿,找到前夫做试管婴儿的女人。在最后的投票环节,导师吴秀波毫不犹豫地把自己那一票投给了薛佳凝,坦言自己被她安静的凝视所打动。
虽然最终薛佳凝遗憾落败,但输赢本就不是她来到这个舞台的目的。她很满足于此次体验的过程。她说,在这个节目中,演员可以遇到很多在剧组拍戏时不会遭遇的难题,不仅需要现场即兴磨合,同时也在赛制中考验了演员对压力的承受力。“我想看我能做到什么,学到什么。比如对手的适应力,他们对一个细节的表现。你可以以此反观自己的表现,自己的适应力。”
在薛佳凝看来,《我就是演员》虽然是一个竞技舞台,但并不是要跟对手“厮杀”,而是应该让彼此激发出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跟两三年前的我相比,我成长了,这个让我挺高兴的。”
2 为了妈妈的乡愁
——阴差阳错开始学表演
薛佳凝出生于哈尔滨,但从小家里的饭桌上却总能看到南北融合的场面——除了东北人最爱的猪肉炖粉条,时常还夹杂着南方的吃食——蛋饺、甜酒酿。这些都是薛佳凝妈妈的拿手好菜。
薛妈妈是上海人,17岁便只身前往东北兵团参与当地建设,并从此在这片黑土地上扎下根。但妈妈总会给薛佳凝讲起在上海家乡的故事;偶尔思乡心切,便感叹年纪大后,希望有机会可以“落叶归根”。小时候,薛佳凝并不懂妈妈心中的乡情,却将妈妈的愿望铭记在心。
薛佳凝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广播电视主持人,从小就在地方电视台主持少儿节目的她,各类作文、演讲等文艺比赛的奖状也收获了满满一沓。在她看来,文编、广播、主持,都是充满创造魅力的工作。她希望未来考上北京广播学院,制作一档属于自己的节目。
然而高二那年,上海戏剧学院到黑龙江招生,老师建议薛佳凝可以借此积累下经验。在此之前,薛佳凝对于表演毫无概念,甚至不知道还有专门学习表演的大学,但阴差阳错,颇具天赋的她竟拿到了上戏的录取通知书。
在自己毫无兴趣的表演和热爱的广播事业之间犹豫再三,薛佳凝最终选择坐上哈尔滨前往上海的列车。17岁的她,经历24个小时的奔波,独自离开生活了十余年的北方,成为当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最年轻的学生。她曾说,上海总让她想到妈妈的乡情。她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上海落脚,为妈妈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
3 曾试图与“哈妹”对抗
——总演一种角色会无趣
1995年,大一的薛佳凝便因清秀的形象,从上百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出演了第一部电影《我也有爸爸》。毕业后两年,薛佳凝接连拍摄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大多都是乡村、情感题材中温柔甜美的角色。直到2001年,由朱德庸漫画改编的电视剧《粉红女郎》开始在全国征集“哈妹”一角,意在寻找清新靓丽、时尚叛逆的新面孔。快开机前,薛佳凝为剧组录了一段视频,导演伍宗德很快决定由这个年仅23岁,笑起来眼睛弯得像月牙一样的小姑娘出演“哈妹”。
薛佳凝自认与“哈妹”的性格完全不同。“哈妹”跟风,总是“哈”各种潮流,是做事没有主见、盲目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而生活中的薛佳凝却从没去过网吧,也不喜欢迪厅,甚至连电脑也不太会玩。她更像拥有一个老灵魂的守旧派。她曾投入很长时间将自己融入“哈妹”,拍摄到后半程,薛佳凝彻底打开了戏路,“当时觉得自己可年轻、可新鲜了。”
但薛佳凝从没想过自己会凭借“哈妹”红遍大江南北。《粉红女郎》杀青后,薛佳凝与陈好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电视剧《天下无双》的拍摄中。与当时的主演张卫健、关咏荷相比,她们仍是默默无闻的内地小演员。然而拍摄过半,突然不少群演、路人纷纷跑来围观她们,边叫着“万人迷”和“哈妹”的名字边簇拥着要签名。这样的景象竟持续了好几天。回上海宣传时,剧迷更是挤满了整个购物中心;《粉红女郎》最火时,薛佳凝只要走在街上,就会有人大老远喊着“哈妹”的名字上前合影。即便她正在吃着路边摊,仍会大大咧咧把嘴一擦笑着应允。
正是与薛佳凝完全不同的“哈妹”,成为她16年演艺生涯的标签。在观众的印象中,她似乎也始终保持着“哈妹”天真无邪的少女模样。直到2017年她在电视剧《择天记》中客串了一位母亲,外界才后知后觉薛佳凝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女孩。
有一段时间,薛佳凝曾试图与“哈妹”对抗。那时,她倔强地只选择与“哈妹”截然相反的角色,即便题材特殊,或者形象坏到了骨子里。偶尔扎堆接到妙龄少女的剧本,她也要选择最难演的那个。《你一定要幸福》中心胸狭窄的叶明珠;《家》中与冯家对抗的鸣凤……“我不喜欢做自己常做的事情,尤其是演员,你常常演一种角色,是没有激情的,你会觉得无趣。如果这件事注定没有营养,我也会在里面挑一点有营养的放进去。”
4 停滞两年去各地“行走”
——看清眼前事,不再抱怨
在薛佳凝看来,“演员”身份的自己只存活于镜头,镜头外的她更喜欢独来独往。然而戏谑的是,越是想逃离众人窥视,外界对其感情生活的揣测,却一次次把她推上风口浪尖;甚至有网友质疑她才是操纵绑定营销的源头。“我没做过的事,谁冤枉我了,我就会很生气。”然而近年来,薛佳凝开始对这种长期的密集式防御感到疲惫,工作也陷入瓶颈期,“我开始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2009年,远离上海舒适圈的薛佳凝,因“北漂”压力一度患上失眠。她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西藏闭关,在远离娱乐圈的地方,寻求到久违的宁静。于是2016年,被言论迷失节奏的她,毅然推掉了所有戏约,完全消失在大众视野里。那两年,她不施脂粉,脱去娱乐圈伪装,彻底融入西藏的原生态生活。“你会发现,虽然一些地区的人生活没有那么富裕,但你在他们脸上看到的快乐是由衷的。我会想,我成了一名演员,已经是多大福气,怎么还敢抱怨?由心的,就是自由的。”
信仰,让薛佳凝更容易看清眼前的事物。“如果别人赞许了你,那很好;如果他诋毁了你,也没关系,因为你并不会因为他的诋毁,就成为一个坏人。即便我是坏人,也不是别人的嘴决定的。”因此当感情问题意料之中地抛来,薛佳凝在直言“我没法回答你”之后,思索了几分钟,还是决定给外界一个更舒适的表达。“相由心生,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无论是从演戏上、解读力上,还是从阅历上来讲。(我的生活)跟别人没有关系。如果这件事情能让你成长,能让你得到力量,我更愿意去分享这些。”
新 鲜 问 答
新京报:之前决定上《我就是演员》会担心大众对你的评价吗?
薛佳凝:不会,虽然是一个大家很关注的节目,但它只是你人生的一个点。人生是很多点组成的,我不会担心某一个片面的东西,它不代表什么。我在舞台上也说过一句话,很多人会关注成功,我会关注成长,成长才是一个持续的、缓慢的、愉悦的过程,成功只是一个点。事实会证明一切,时间会证明一切。
新京报:参加节目后,你发现自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薛佳凝:遇到很多事情,我开始更稳定、更从容。以前我碰到问题,会觉得自己不行。但现在我会先去适应所有的事情,会觉得任何困难都没有关系,(只需要)一点点去解决它。
新京报:在你的人生里,你会认为体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
薛佳凝:我觉得理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都需要理解。
新京报:前两年你饰演了很多妈妈,很多人会说市场对三四十岁的女演员并不善意,你会介意这些吗?
薛佳凝:我觉得大家把这个看得太重了,其实适合自己年龄就好。我不会特意去演少女,也不会特意去演妈妈。你可以把这个角色诠释好,把人生和理解力表达出来就很好。
新京报:外界总是会为没有归属的女演员感到担心。
薛佳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