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3亚洲杯预选赛中国国奥队以小组第一名晋级
| ||
|
“打平就能出线”——在看似十分有利的形势下,中国足球曾不止一次“掉链子”,前晚“97国奥”也险些遭此厄运。
在U23亚洲杯预选赛第3轮小组赛中,前两战拿满6分、手握13个净胜球的国奥对阵马来西亚队,两度落后又两度扳平,最终仅凭借净胜球的优势,以小组第一名的身份晋级2020年泰国U23亚洲杯正赛。虎口脱险之后,这支国奥的前景令人担忧。
复盘
晋级之路有点侥幸
在申花后卫蒋圣龙在禁区内高高跃起,一头将球砸进马来西亚队球门后,国奥老帅希丁克紧绷的脸一下子松弛了。
这个价值千金的进球,让希丁克成功完成了带队的最低目标,也让这支1997年龄段的球员能够继续以“国奥队”的建制存在。
赛后第一时间,希丁克如往常一样鼓励了弟子们。就在半年前,希丁克刚刚接手这支球队,这些球员在他眼里还是“不中用”的。半年集训收获了一定成果,但过程的艰辛让希丁克一刻不敢放松。他在赛后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球队距离奥运会水平的差距,要比从北京到东京的距离远得多。
老帅的发言十分中肯,国奥此次晋级U23亚洲杯正赛可以用“侥幸”来形容。在分组抽签中,国奥遇到了实力最弱的种子队马来西亚。
3轮比赛,拿到小组第一的国奥积7分,而以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身份晋级的伊朗、沙特、叙利亚、澳大利亚的积分与国奥相同。可以想见,如果国奥与上述这些强队同组,出线可能只是一场梦。
解读
务实打法难掩差距
在蒋圣龙头球“绝平”之前,张玉宁也曾利用头球扳平比分。而此前对阵老挝和菲律宾时,头球也成了国奥最得心应手的进攻手段。
一直以来,头球都是中国各级国字号对阵东南亚球队的必杀技,但此前数年,由于教练理念和球员类型的变化,中国队似乎丢掉了这项传统。本次预选赛前,希丁克曾明确球队的目标就是出线,要利用身体、身高优势冲击对手防线。
据统计,在过去的3轮小组赛中,国奥打进的15球中有7个是头球。蒋圣龙、杨立瑜、林良铭、张玉宁、单欢欢等5人都有头球进账。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务实的打法背后,国奥球员脚下技术粗糙、配合不默契的问题难以掩盖。
4年前巴林亚青赛预选赛小组赛中,1997年龄段的U19国青曾与马来西亚交手,当时国青6比0横扫对手。然而在4年之后,不仅结果变成2比2平,对手在脚下技术和团队配合方面也完全超越国奥。
与马来西亚队较量还有身体优势,那么到了亚洲杯正赛面对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强队,中国国奥的优势又在哪呢?
思考
长期集训有利有弊
2比2战平马来西亚队,惊险获得一个出线名额,让人产生心理落差不只是比赛结果。要知道,这支以进军东京奥运会为目标的国奥队,此前经历长达6个月的封闭集训,而对手马来西亚队只是在预选赛前20天才集结完毕。
为了完成“2020行动计划”,相关部门对这支国奥采取了非常规的封闭集训方式。从去年10月的欧洲集训、11月的万州四国赛、12月的曼谷集训,到今年年初的海南集训、迪拜集训,再到春节后的曼谷拉练和这次的U23亚洲杯预选赛,这支国奥队在一起度过了半年。
半年间,国奥总共参加了17场热身赛,但高质量的比赛不多。希丁克一直强调,球队的备战时间有限,热身赛要踢出价值。据了解,在荷兰拉练期间,希丁克利用个人关系为球队联系了两场热身赛,对手是荷甲强队乌得勒支和维特斯。
当然,长期集训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从3月22日首战老挝到前晚打完马来西亚,国奥在5天的时间里打了3场比赛,这样密集的赛程在俱乐部双线作战中也不常见。尽管如此,国奥球员几乎没有出现抽筋的情况,此前的长期集训为球员储备体能提供了可能。
隐患
部分球员归队没球踢
晋级U23亚洲杯正赛之后,国奥队员将暂时回到俱乐部,准备接下来的联赛。而此时,主帅希丁克开始为队中的大部分队员无法持续参加高水平比赛而担忧。
“这批球员要是能在未来几个月保持状态和心理准备,我们能够在泰国踢出好的比赛,这也是我们希望争取到的最好情况。但我担心国奥这批球员的竞技状态下滑,因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可能处于无球可踢的状态。”希丁克说。
这是本次亚预赛期间,希丁克第二次提到自己的担忧。在首战对阵老挝之前的发布会上,希丁克就曾表示,球员在联赛中的登场时间太少,“有些球员只能踢预备队,打替补,这种情况下球员很难取得进步,他们需要每周都得到登场机会,这是目前球队最担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希丁克看来,集训中的热身赛,强度、对抗、心态与正式比赛没有可比性,即便是水平不高的中超联赛,也要比热身赛更具锻炼价值,因为它事关输赢。但国奥球员无球可踢的状况,恐怕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
从预备上任国奥主帅开始,希丁克就向中国足协提出,希望国奥能有更多比赛机会。前晚晋级后,希丁克表示会继续为球员争取比赛机会,“我回去要和各家俱乐部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虽然这个事情很棘手,但是在很多地方和联赛,他们的年轻球员也能够踢上球,无论是20岁还是18岁。”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徐晓帆
本版图片/Osports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