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文娱新闻·作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3:文娱新闻·作品

印度去年口碑神作明日上映,剧情悬疑烧脑,有50余次剧情反转,新京报专访导演揭秘创作

《调音师》 导演写剧本时总想到希区柯克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处于凶杀现场中淡定的钢琴师。
片中很多精妙的镜头在暗示着剧情的发展与反转。
14分钟短片中的男主人公。
男主人公双目是否失明,成为影片最大悬念。

  相比近两年在国内大银幕登陆的历史和励志题材印度电影,《调音师》主打悬疑惊悚。该片IMDb评分高达8.6分,是2018年印度电影口碑最佳的电影,烂番茄新鲜度也达到100%,影片故事灵感来自于2010年的同名法国悬疑短片,讲述了一个一直假装盲人的钢琴调音师阿卡什意外目睹一场凶杀案从而成为被凶手追杀的目标的故事,在这段追杀与逃脱、反击与再逃脱过程中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幽暗一一暴露。有数据统计该片剧情细节有多达50余次反转,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据悉,影片成本约为450万美元,但在印度本土获得1072万美元票房,同时在北美等海外市场也收获近600万美元,可以说票房口碑双赢。如今即将登陆国内院线,很有可能也会成为4月初影市的一匹黑马。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和这位脑洞新奇的导演聊了聊影片背后的故事。

  灵感 将14分钟短片扩展为电影

  《调音师》原作是一部法国同名短片,该片用14分钟塑造了一个假扮盲人的钢琴调音师以及他“能看得见”的世界,故事在男主角误入凶案现场后悬念迭起、反转不断,尤其是片尾处的一声枪响更是神来之笔,堪称悬疑剧作上教科书式的存在。这部豆瓣评分9.2分的短片凭借扎实的剧本创作和高超的悬疑技法、缜密的逻辑结构曾在当年轰动一时,大概在2012年时,印度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在同事的推荐下看到了这部短片,“第一感觉是喜欢也非常有趣,但后来你会觉得它其实展现了个非常恐怖的场景,你会开始思考如果让故事继续下去角色会发生什么,所以我和几个朋友开始商讨,看看是否可以展开现有的这个故事。”可以说,印度版的《调音师》不仅是对于原作的全方位扩充与升级,更是将这个经典悬疑故事进行本土化创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将14分钟的短片变成139分钟的长片,如何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设计偶然性的巧合和反转,吸引观众一步步想要去了解后续故事的发展,成为这次再创作最大的难题,在拉格万看来,“任何一部优质的短片都会强有力地去展现一个想法,强有力的短片都能被延展,在改编的过程中我并不会认为难想,因为灵感无处不在。你读的书、遇到的人,你生活的社会、报纸,还有其他电影。”

  区别 将骗子升级成艺术家

  影片《调音师》编剧名单里也有原短片的导演兼编剧奥利维耶·特雷内,但拉格万表示特雷内没有参与这部电影的创作,至今自己还没有见过原作者,“他的创作是我们最大的灵感,一直对他心存感激,事实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写信给制片人请求他允许我们改编这部短片。”不过,印度版和原版也有不少区别,例如短片中的男主角是个骗子,而印度版中阿卡什是个艺术家。拉格万想把“失明”作为许多人性主题的载体,“如果你假扮盲人,你能看到发生了什么,但你可能也会选择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这正好可以讲个有趣的故事。片中的角色非常真实,但也有些荒谬。他们所处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也没什么是亦如表象的,这个世界的道德有很多层含义,你认为阿卡什是受害者,但他也在途中设计了很多诡计,看完后你会怀疑,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什么才是真理?”

  几乎每隔3分钟就有一次剧情反转,《调音师》以精彩的剧情设置成为影迷心中的年度悬疑神片,有些镜头让人在觉得幽默的同时却猝不及防地感受到背后的惊悚,谈及如何在构建剧情和营造角色的情绪时,拉格万多次提到了自己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忠实粉丝,“编写剧本时,我真的太崇拜希区柯克了,所以每次编写剧本时,我特别想知道希区柯克会如何处理这些特定场景。”

  ■ 独家对话

  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

  重重疑点,就交给观众吧

  新京报:你如何解读影片最后用“导盲棍精准打走饮料瓶”的结局,有人说是阿卡什撒下的一个谎,有人说是阿卡什的想象,有人说阿卡什根本没有失明,为什么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你想表达什么?

  斯里兰姆·拉格万:事实上,当时我们影片的四个编剧对如何结束这部电影都有不同的想法,最后我们决定最好把结尾留给观众来解释、来想象,我听到了很多关于结束的辩论和讨论,每当这个时候都是种美妙的感觉,现在我也很想知道中国观众对结局的反应如何(笑)。

  新京报:你拍的影片不多,但这部就成为2018年印度口碑最好的影片,你会拍《调音师》续集吗?你还想拍什么类型的电影?

  斯里兰姆·拉格万:我目前没有拍《调音师》续集的计划,尽管(可能大家)都有需求。我也希望自己能多产,虽然我喜欢看年代片和商业大片,但我不认为我会喜欢制作它们,还是特别想继续做惊悚片和剧情片。

  新京报:这两年在中国上映的印度电影很多,很多也是现实主义题材,你对《调音师》最大推荐理由是什么?

  斯里兰姆·拉格万:10年前我去中国,那时有人告诉我一部上世纪70年代的印度电影《大篷车》在中国大受欢迎,当我走进北京的一家咖啡馆,就看着电影在那里播放。过去的两年里确实许多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但《调音师》应该是第一部在贵国上映的印度悬疑黑色喜剧,对此我也特别期待中国观众的反馈。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实习生 张博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