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城事
上一篇

朝阳区部分老旧小区居民刷脸进楼门

52个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升级为“智能”;“准物业”覆盖181个老旧小区

2019年04月1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小关东里10号院内道路整洁。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智能车棚、便民菜站、人脸门禁系统……新京报记者日前走访朝阳区小关东里10号院发现,这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经过多年以居民自治形式开展的“准物业”管理后,如今专业物业公司正式进驻,小区不仅变得整洁了,还更智能了。记者了解到,朝阳区这样的小区已有52个,在全区181个老旧小区目前已实现“准物业”全覆盖。

  居民电动车 智能车棚里能充电

  在朝阳区小关东里10号院,不仅楼道安上了人脸门禁系统,电动车停放在智能车棚里充电,交通标识和隔离桩指示了一条小区行车道,院内场地施划了整齐的停车线,而且智能衣物回收机和便民菜站也让居民体会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便利,南侧小花园与北侧广场更成为大家休闲的好去处……

  “小区里面有10栋楼,分别属于4家产权单位,房改房以后到‘准物业’管理前,一直是几个产权单位的后勤管理部门对小区进行管理。”小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家产权单位在物业服务时,容易互相推诿,10号院的环境秩序一度混乱。2011年,10号院成立准物业管理委员会,以居民自治形式开展小区的建设和管理。当年,准物业管理委员会一上任就开始着手环境改造。停车位、人行道、休闲广场、补栽花草……围绕施工方案,管委会委员们提出了细致的需求。

  小区党支部还组织居民,建立了小区党员示范岗、环境清洁维护责任制,建立小桔灯平安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环境清洁志愿者等多支志愿队伍,让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环境清洁、安全巡逻成了“准物业”管理的常态化工作。院内清理出来的废旧自行车,经过雕塑家的设计,变成了名为《年轮》的文化景观墙。

  2018年,借助产权单位家属区“三供一业”改革的契机,小关街道将10号院的“准物业”升级为真物业。

  首华物业10号院李站长介绍,物业今年1月1日正式进驻,正在进行屋顶、上下水管线的维护,尚未开始收费,小区停车的手续也正在办理中。

  52个老旧小区 管理升级“智慧物业”

  从2016年开始,朝阳区在左家庄、小关、和平街、垡头、酒仙桥等街道试点开展“准物业”管理转型升级,逐步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创新“居民自治+专业管理”的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具备条件的52个老旧小区开展了“准物业”到真物业的转型升级。

  最近,八里庄街道机二委小区,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老小区来了专业的物业公司。物业停车管理试运行了两个多月,小区停车渐渐有序了,乱停乱放的情况大大减少,在免费两个月之后,今年3月开始正式缴费,每辆车每月150元,缴费率达100%。

  “在物业管理转型升级过程中,因老旧小区基础情况不同,需要探索与本小区相适应的物业管理模式。”朝阳区委社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总结物业转型升级试点街道的实践经验,朝阳区初步形成了托管型、代管型、联管型、重生型等四种物业升级管理模式,这些模式为全区各街乡“准物业”升级真物业提供了参考。

  进入楼门不需要门禁卡,门岗的人脸识别系统自动扫描比对;家中管道堵了,手机一键下单即刻有人上门维修……相关负责人介绍,迈上“准物业”管理、物业公司管理这两个平台后,朝阳区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慧物业”平台,通过数据的互通共享,为解决物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信息化资源支持服务。

  ■ 背景

  动员居民参与“准物业”管理

  据朝阳区委社工委、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朝阳区现有社区466个、居住小区近3000个,其中建成使用2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1100多个,与周边服务完善的新建小区相比,生活在老旧小区的居民失落感、不平衡感尤为强烈。这些老旧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或以前,普遍存在规划设计滞后,房屋破旧老化、公共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住房政策制度改革和企业改制,产权单位大量弃管,房屋维修、小区物业等责任转移到了社会,管理缺失的问题更加突出。

  对于这些小区,首先要解决的是物业管理的有无问题。为此,朝阳区探索推出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模式,动员居民参与解决老旧小区的管理顽疾。到2015年,朝阳区181个老旧小区逐步实现了“准物业”管理全覆盖,10多万户居民从中受益。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