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海淀区西部,为三山五园所环抱,坐拥李大钊烈士陵园、曹雪芹纪念馆、一河十园等驻区单位,丰富的资源为四季青学区特色课程开发奠定基础。自海淀区推进学区制改革以来,四季青学区结合区域内学校的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区域资源的教育价值,从整合区域课程资源、成立课程合作研发实践基地到建立课程资源库,以课程形式助力学区优质资源共享。
整合课程促进资源共享融通
考察不同时间段水位水量的变化,了解河流流向;观测蔬菜大棚的增温增湿情况,了解反季节种植的奥秘……四季青学区的中小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公园、植物园如今走进了课堂,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更为多元、丰富的视角,颇受学生们喜爱。
这类课程是四季青学区管理中心牵头参与研发的学区特色课程。目前,课程按四季花香鸟语、四季农耕果香、四季徒步赏行、四季文化浸润四个主题,共收录有13个课程案例,已被区域内多所学校采纳使用。
开发符合区域特征的特色课程资源是学区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之一。谈及学区课程的设置初衷,四季青学区管理中心教育教学部副部长冯艳表示,一方面,让教师深度参与到课程研发的过程当中,揭开课程建设的“黑箱”,通过专家指导、课题引领、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教师培训,让教师们成为四季青区域内的“专家”。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学区内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符合区域学生特点和成长需求的贯通式、跨学科、实践类课程,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课程教育。
实际上,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直都是学校教研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相比学校,学区具有更为明显的资源优势。学区通过盘活区域内的资源单位,整合学区内现有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相关专家资源,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各个课程资源共享融通。“学区将中小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开发贯通式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冯艳说。
为充分了解学校需求,设计出为学校所用的课程,从2016年9月起,四季青学区管理中心的老师们走访学区内各校,并进行多次调研。“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需求为,寻求专家指导,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搭建校际课程交流共享平台;组织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
基于此,学区研发课程时,也关注教师的教研能力培养,以课程研发为切入口,专家给予智力支持,提高一线教师的课程研发、实施、评价能力。
课程研发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课程是需要教师来实施的,同样也需要教师认可和生成。如何设计出更符合学情、贴近学生需求的课程?冯艳介绍,先由专家带领一位教师代表设定课程框架,之后,该教师代表给其他老师授课,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程设计的不足,再跟其他老师交流。
“与学区其他老师、专家一同交流、协作,个人的成长很快。”首师大附属玉泉学校初中部地理老师宋溪是参与学区课程研发的老师之一。在她看来,老师从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研发、实施、评价的主体,有了更多视角和思路进行课程设计。
冯艳介绍,每一个课程案例设置有“课程故事”栏目,参与课程设计的老师借此叙述自己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为其他老师提供实践经验。
据了解,目前,一期课程《四季蕴情——给孩子讲个新故事》已印发。该课程包含13个教学案例,每个案例涉及活动路线图、特色简介、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设计、参考信息、考察活动等内容。课程主要面向小学中高段和初中的学生,不同学龄段课程的深度和侧重点多有不同,老师可以依据季节、学段、主题等自由选择。
现阶段,学区开始进行二期课程的研发。“以前主要是教师进行自主选题,容易出现扎堆情况。二期课程设计在一期课程研发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人文类课例的数量,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同时,二期课程案例在任务设计上进行改进,分为行前任务、行中任务、行后任务三类,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
在课程表现形式上,四季青学区还将考虑研发视频课程资源。“让教师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安排,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也更高效。”
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声 音
以前,学校各自进行校本课程研究,缺少校际交流的机会,有如闭门造车。学区的统筹,一方面,搭建平台,让一些研究角度相似的课程有机整合,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老师间相互交流也为课程研发提供更多角度,让课程设计更加全面、多元。
——首师大附属玉泉学校初中部地理老师宋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