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

2019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从时间上看,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和中国新文学的萌发、发展脉络大致吻合。其在中国受到关注,即在“五四”时期,可说是有百年历程。彼时的中国作家、思想家在俄罗斯文学中主要寻找的是思想。思想性也是俄罗斯作家写作的一大特点。他们往往集作家与思想家于一身。我们从鲁迅、巴金等名家的作品中都可窥见其影响。

  上世纪50年代,中苏进入蜜月期,海量苏联文学被译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海鸥》等更是被广泛阅读,不仅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还塑造着人们的思想,甚至成为生活指导。相比文学的艺术意义,其教育意义更为突出。

  之后随中苏政治关系疏离,译介热度骤然冷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慢慢恢复。来到新世纪,英语和西语文学受到更多读者青睐,俄罗斯文学的处境似乎变得尴尬。“俄罗斯文学衰落”的说法开始出现。真是如此吗?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俄罗斯文学在当下的中国才回归到文学本身,对它的接受才是正常的。“金色俄罗斯”丛书主编汪剑钊在选择丛书时,也最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至于意识形态,已不是译介标准。这一看待俄罗斯文学视角的转变,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伟大。俄罗斯优秀作家所保有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姿态,肩负时代责任和使命的勇气,永远不会过时,也将持续给我们以启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