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奥运倒计时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5:奥运倒计时特刊

林存真 冬奥会徽8个月改稿上万次

2019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林存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设计者,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奥运相关的设计工作。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2018年8月8日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启动全球公开征集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从事奥运设计工作十多年,林存真觉得自己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林存真在8个月内改稿上万次,终于交出“冬梦”和“飞跃”两份完美答卷。现今,林存真在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担任高级专家,负责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品牌、形象和赛事景观工作。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林存真,揭秘会徽设计背后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内涵

  会徽展现新时代中华文明气象

  新京报: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为什么选用“冬”和“飞”的汉字造型?

  林存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要向世界传达中国形象,让所有人看到冬季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级活动,“冬”是不能回避的设计方向。

  冬残奥会会徽的“飞”字造型,是对残疾人运动精神的表达。它想传达每一个残疾人心里都有“飞”的梦想,虽然他们的身体被残疾束缚,但他们的精神可以是健康丰富的,可以有更高的追求。

  新京报:作为设计者,你认为此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具有怎样的内涵?

  林存真:会徽的内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展现新时代中国的文明气象。比如会徽的主色调用蓝色,因为提到冰雪运动人们首先会想到蓝色和白色。同时,蓝色还有未来的意味,我们觉得中国也有未来的颜色。

  另一个内涵是表现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

  设计

  冬奥会徽形象包含多种冰雪运动

  新京报:你设计会徽时大脑中在想什么?

  林存真:我想的大部分是运动的画面,这些在会徽上也有体现。冬奥会徽里的“冬”字包含了好几种运动,“冬”字的头部像一个速滑道,中间的部分像滑雪大跳台,会徽整体又像一个转圈的花样滑冰运动员。

  新京报:你曾提到在设计时要有预见性,这在会徽设计中如何体现?

  林存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是在几年后呈现,如何表达它出场的时刻、未来几年的中国是什么样,都是必须提前考虑的。

  比如现在已有5G技术,冬奥会转播时,如果是4k、8k等超高清屏幕,就意味着观众看到的东西更清晰。为了适应清晰度的要求,我在会徽设计中增加了多媒体光色,增加视觉丰富度,也为会徽提供动态的可能性。

  困境

  8个月改稿超万次,曾感到崩溃

  新京报:会徽设计过程中有哪些难点?

  林存真:以前有人问我,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的标识是我做的,继续做冬奥的会徽是不是更有优势。我说这其实是我的劣势。

  做申办冬奥的标识时,我已经拿出我觉得最好的方案。再做冬奥会徽,要超过以前的自己很难。后来我把自己“归零”,重新研究。

  新京报:设计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什么?

  林存真:是我的一次“崩溃”经历。2017年3、4月,经历了两个多月高强度的设计修改,我感觉自己精神状态到了极限,怎么改都不满意,每一稿都觉得很难看。

  这个状态持续了一星期,我马上意识到不对。便立马关机,跟助手说先休整一段时间,后来状态就慢慢调整过来了。

  新京报:你大概改了多少次设计稿?

  林存真:从2017年2月到10月,我至少改了1万稿,这还只是电脑修改稿的数量。电脑硬盘里冬奥会徽相关的文件夹有300多个,大概占了14个G。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奥运在你人生中有怎样的分量?

  林存真:奥运在我人生中有非常重的分量,也是我事业的核心部分。我觉得我和奥运有着不解之缘,很难想象一个设计师十几年都在做同一类设计。

  奥林匹克精神流进了我的血液,奥运带给我的感觉一直在延续。

  2 新京报:距离冬奥还有1000天,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林存真:我觉得时间特别紧迫,现在距离冬奥开幕还有1000天,但我们的形象景观工作成果展示是早于开赛时间的,开赛的时候我们这一块的任务就已经结束了。

  3 新京报:对于将要到来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你有什么寄语?

  林存真:精彩,非凡,卓越。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我希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能够超越无与伦比。

  我从2003年就开始做奥运设计,十几年没有中断过奥运相关的设计工作。大家为一个梦想共同拼搏很多年,最后有一个光荣的绽放,这是奥林匹克给每个人带来的感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