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文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文化

一次将哲学漫画化的启蒙尝试

2019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史蒂文·纳德勒和本·纳德勒。
《异端》对马勒伯朗士“上帝不会在创造世界之后放任不管”的漫画表现。
《异端:进击的哲学现场》
作者:史蒂文·纳德勒 本·纳德勒 译者:赵海峰
版本: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2019年3月

  在2017年6月的“芝加哥另类漫画展”(Chicago Alternative Comics Expo)上,一本名为《异端:进击的哲学现场》的图像小说大放异彩。这本书用轻松幽默的美式漫画讲述了伽利略、笛卡尔、斯宾诺莎、牛顿等17世纪哲学家独立思考、反抗权威,最终改变世界的故事。作者是一对父子组合,父亲负责文字内容,儿子负责画成漫画故事。

  然而,这位父亲的哲学家身份,似乎和漫展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

  一位斯宾诺莎式当代知识分子

  史蒂文·纳德勒(Steven Nadler),今年60岁,近代哲学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文学院创立者,《剑桥犹太哲学史》第一卷的主要编写者。自1988年以来,他一直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哲学、人文及犹太研究。

  纳德勒是位相当多产的学者。算上编辑和翻译的著作,他一共出版过18本书。但在这些作品中,《异端:进击的哲学现场》显得独树一帜:其他书全都是严肃的哲学专著,不仅和漫画完全不沾边,而且在哲学界颇具分量,其中《斯宾诺莎传》曾获得科雷特犹太图书奖,《伦勃朗笔下的犹太人》曾获2004年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提名。

  纳德勒在哲学领域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17世纪,那是哲学史上极其丰富和辉煌的时期,哲学和科学急速发展,并与神学和宗教之间形成紧张的对立。斯宾诺莎是纳德勒最感兴趣的哲学家,因为他“无疑是17世纪哲学史上最激进的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激进的”。

  斯宾诺莎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葡萄牙犹太社区。1656年,23岁的斯宾诺莎却突然被当地的犹太社团永久性革除了教籍,理由至今不明。那之后,他仅凭打磨光学镜片维持生活,45岁因为肺病去世,把终生都献给了对上帝、自然规律和美德的思考。在当年的宗教高压中,斯宾诺莎竟然大胆提出了“上帝即自然”、“圣经只是代代相传的文本”、“宗教不应插手世俗事务”等令人心惊胆战的命题。甚至有批评家称,斯宾诺莎的书是“魔鬼本人在地狱里创作出来的”。挑衅般地,纳德勒直接用《在地狱里创作出来的书》(A Book Forged in Hell)为自己的一部斯宾诺莎专著命名。

  即使到了今天,斯宾诺莎仍然没有得到“平反”。2012年,阿姆斯特丹的葡萄牙犹太教会内部开启了“是否应当撤销对斯宾诺莎的禁令”的讨论。作为研究斯宾诺莎的专家,纳德勒也被邀请参加听证并作出发言。之后此事便没有了回音。直到一年后,纳德勒才收到一封信称,现任拉比(犹太智者)作出了不撤销禁令的决定。“如果斯宾诺莎知道这件事,他应该会觉得挺逗的,并且说:随你们便,我无所谓。”纳德勒写到。

  和斯宾诺莎生活清苦、45岁便早逝的人生际遇不同,纳德勒生活充实、宁静而闲适。他享受陪伴家人的时光,同时在数个乐队中弹吉他和班卓琴,于春夏秋三季在周末骑自行车,冬天则在湖面玩冰球;他甚至完成过两次铁人三项。但是,纳德勒在社交媒体却过着如同斯宾诺莎一般近乎隐居的生活。他的脸书主页上只有寥寥一点信息,包括一张他打冰球的照片,两张散步所见的风景照,还有一篇转发的文章,名为《为什么在圣诞节吃中餐是美国犹太人的神圣传统》。

  这给人一种感觉:纳德勒似乎像是在有意和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保持距离。但对这个时代当下正在发生的那些真正重要的议题,纳德勒在知识领域一直表现得相当活跃。纳德勒认为,斯宾诺莎虽然不会在意能否恢复教籍,但一定会对美国社会的文盲程度感到难过。他将美国的现状和欧洲那些出售严肃书籍的独立书店,以及大众媒体上的严肃书评作对比,对美国的未来表示出悲观的态度。

  实际上,感到难过的并不是斯宾诺莎,而是纳德勒本人。他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未来有着无尽的担忧。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纳德勒随之在网络媒体发表多篇文章作为回应。在《如何修正美国的愚昧》(How to Fix American Stupidity)一文中,纳德勒将矛头直指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当我看到这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相信全球气温变暖是骗局,34%的美国人口不相信进化论,而民众明显选举出了一个不适任的总统时,我开始认真地担心起美国人正在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愚昧。”他所指的愚昧是哲学意义上的,意思是明明掌握了所有作出正确判断的信息,却拒绝运用自己的理性。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纳德勒试图做的正是延续欧美知识界几个世纪以来的启蒙传统。

  将漫画哲学化这样的举动本身,恰好正是纳德勒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启蒙实践。他希望能够以此让哲学触及新的受众群体。纳德勒想得十分深远:不论一个学生将来是从事法律、商务还是医学相关工作,学习哲学都能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使他们熟悉并了解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把哲学教育从大学必修课提前到中小学”是纳德勒最大的野心。

  用漫画形式打破次元壁和代沟的限制

  从哲学的专业角度看,《异端:进击的哲学现场》的内容安排充满了纳德勒的苦心孤诣。虽然是一本漫画,但它仍然保持着内容上的严谨和结构上的完备。漫画的叙事从17世纪初布鲁诺因异端思想被烧死写起,以伏尔泰这位启蒙思想家对早期近代哲学的回顾作为终结,中间仔细描摹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等著名哲学思想,以及阿尔诺、马勒伯朗士、波义耳等较为冷门的哲学家,可谓暗处见功力。

  就在纳德勒寻找合作插画师的时候,刚好他的儿子,25岁的本·纳德勒(Ben Nadler)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正在为成为一名自由插画师而努力。史蒂文·纳德勒便提出父子合作完成漫画的创作。但是,将抽象晦涩的哲学语言翻译成具象直观的视觉语言绝非易事。纳德勒父子惯常使用的两种工作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一边是严谨艰深、内涵丰富的哲学术语和范式,一边是直接诉诸视觉刺激的镜头语言和色彩效果。为了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和思想,他们一直在进行沟通和磨合。

  那段时间,本经常画到崩溃,给父亲打电话请教哲学概念:“爸爸,单子(monad)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史蒂文·纳德勒为此和哲学系的同事讨论,如何用画面表示单子,结果所有人都一筹莫展。好在本在书中最终呈现的效果让纳德勒非常满意。纳德勒最喜欢的一幅画是地球坐在校车上,上帝挥手告别,生动形象地表达出马勒伯朗士“上帝不会在创造世界之后放任不管”的观点。

  如纳德勒所愿,儿子的画搭起了他和新时代年轻群体之间的桥梁。《异端:进击的哲学现场》出版后,媒体和评论界好评不断,还获得了若干奖项和荣誉。但对纳德勒来说,在书店签售活动中出现的那些热情洋溢的年轻面孔、他们对纳德勒父子关系的好奇打探以及回应他发言的爽朗笑声才是更有意义的成就。正如本·纳德勒在书中介绍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部分让地球和月球突破对话框的限制一样,《异端:进击的哲学现场》的出版使得哲学研究者隐藏在象牙塔里的对智慧的热爱打破了次元壁和代沟的限制。

  身为一位当代思想家,史蒂文·纳德勒用亲身行动践行着斯宾诺莎式的理念。他说:“我认为哲学不应该是坐在扶手椅里思考形而上学问题的抽象活动。哲学应当像苏格拉底时期一样,关注人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向善、如何追求幸福,以及如何对待其他人类个体。”也许,正是斯宾诺莎那种面对强权时表现出的坦然,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理性内在于每个人头脑中的坚信,以及深入他所生活的时代、向生活在同时代的人类揭示真相的高尚姿态,让史蒂文·纳德勒找到了共鸣。

  □史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