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北京新闻
上一篇

冯秀军:思政课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通过课堂主题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深化理论理解

2019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冯秀军在思政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学。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摄

  “怎样看待‘精致利己’现象?”“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们头脑高速运转。

  有学生表示,冯老师的思政课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思想的训练场”。这种与众不同的“问题链”教学方式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课堂体验。“没有知识的强制灌输,没有刻板的思维模式,而是用清晰的表述和强大的逻辑,引导着我们思考的频率与维度。”

  “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

  “人可不可以没有信仰?”“信仰有没有好坏对错?”“好信仰的标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科学?”这种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起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的方法就是冯秀军的教学“秘籍”。她常说,思政课是最讲道理的课。那么怎么讲理?“问题链就是彰显理论魅力最好的方法之一。”

  冯秀军还记得,自己以前曾听过一节思政课,老师讲得慷慨激昂,不断强调学生们必须要如何如何,一定要怎样怎样,而学生们却坐在下面小声嘀咕:“凭什么?”这让冯秀军感触颇深。“思政课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这会让他们觉得老师在灌输观点。相反,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共鸣。”

  而好的提问一定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为了设计好“问题链”,冯秀军会邀请学生提交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并且具体描述问题产生的情境。“既然人都是要死的,那还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学商科?”经过几年的搜集,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炼出许多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冯秀军笑称这些是“思政课教学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她看来,思政课就像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微雕”的高精尖工程,它要求思想和思维的含金量,难以用热闹和喧嚣、形式和作秀来实现。

  真情流露唤起学生共鸣

  在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们的眼中,冯秀军的思政课除了有逻辑美之外,还含有充沛的情感。

  “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当讲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重病时仍然坚持工作时,冯秀军的声音哽咽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江雨凝表示:“冯老师讲课时自然的真情流露非常具有感染力,能够引起我们的共情。”

  近年来,冯秀军先后获得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等奖励。“理论的严谨很重要,但是如果不带着感情去讲,可能会是干巴巴的。”她表示,能否回答学生的思想困惑,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是思政课是否具有含金量,是否有用、有效、有魅力的“试金石”。

  此外,她相信,价值性知识的学习很难单纯依靠纯粹抽象的知识传递和理论说教完成,还必须经过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和价值认同等重要环节,这些环节则必须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学习才可能实现。因此,中央财经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以“行走的课堂”为主题,通过课堂主题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行走中深入了解社会,深化理论理解。

  围绕思政课,冯秀军与其他教师一同打造了“小马乐道”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就教学内容、热点问题等进行自主创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成果。有的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反思追求财富的意义,有的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剪辑讨论何为爱国,还有的学生用诗歌和散文表达个人理想怎样承载于社会理想中。

  冯秀军说:“思政课最终是指向学生的理想和信仰的,我希望让他们真正思考起来,通过学习和追问树立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