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3:北京新闻
上一篇

杨宗丽:思政课不只是讲历史,而是心与心的交流

将理论融入事例中,让课程内容生动鲜活,便于理解,被学生称为“沉浸式教学”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杨宗丽给学生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受访者供图

  每次上杨宗丽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大一学生王晨百都会提前20多分钟到教室,“这样才能抢到前排的座位。”尽管这门课只面向本科生开设,但常有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学校的青年教师前来旁听。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杨宗丽从事思政课一线教学30余年,曾获得北京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优秀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十佳教师等称号。在连续十几年的学期末教师评分中,杨宗丽均位列全学院第一。多名学生表示,在杨老师的课上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用“一辈子”来备课

  “上课中我们很少低头翻书,生怕错过杨老师讲的哪句话。”王晨百原本没想到,自己对一堂思政课的专注和热情甚至会超过专业课。在她看来,杨老师讲课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当她讲到黄海战役中日战舰对战和邓世昌牺牲的时候,讲到五四运动的时候,王晨百都能从中受到启发,“她从来不是空洞地背历史,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感受出发。”杨宗丽这种教学方法被学生们称为“沉浸式教学”。

  她在俄罗斯旅游的所见、参观圆明园的所闻、观看电影《芳华》的所感,全部都变成了讲课素材。讲到马克思时,她展示了一张旧的图书馆借阅卡,聊起自己1981年借阅《卡尔·马克思》的故事。在课余时间,她还带学生参观圆明园遗址、卢沟桥抗战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想方设法将理论融入事例中,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便于理解。

  但是,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过去几十年中,杨宗丽一直在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有人问她,备一节课要花多长的时间?杨宗丽认为是“一辈子”,“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或是昨天看的一部电影都可能被用在今天的课堂上。”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评价她是“以授课为中心”。在杨宗丽看来,思政课老师一定要涉猎广泛,善于积累,并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了上好一节课,她所准备的PPT就多达400多页。

  引导学生“学做人”

  除了学习历史知识外,多位学生表示,上杨老师的课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她会联系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会联系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年轻人,你们最大的红利是什么?你们要怎样去利用自己的时间?”她的讲授常常引起学生的思索。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匡俊英曾经上过杨宗丽的《中国革命史》公共课。2009年,他被授予“中国十大慈善家”的荣誉称号。在演讲中,他曾提到,一生难忘杨老师当年的教诲:“温暖是会循环的,温暖是会传承的,谋求发展的同时,力争做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回报社会。”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宗丽一直认为,思政课不是一门简单的历史课,而是和学生之间一场心与心的交流。2013年4月,她被查出患淋巴癌,她积极调整心态,乐观地应对病魔。出院后不久,又投入到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和工作中。当她在课堂上讲起患病和治病的经历,很多学生热泪盈眶,“杨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如今,年近花甲的杨宗丽仍然坚守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她一直认为,能从事教书这样的职业是自己的福气。“学生并非教师讲台前的匆匆过客,而是教师精神生命的延续。”

  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