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封面报道

贝聿铭 “永远被世界铭记”

华裔建筑大师,于当地时间5月16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2岁

2019年05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984年,美国纽约,贝聿铭在他的办公室里,背后是卢浮宫建筑图样。
1979年,美国波士顿,贝聿铭与他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
2008年,卡塔尔多哈,贝聿铭在他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内。

  “虽然您已经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将一直被全世界所铭记。”“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昨日,卢浮宫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分别发文悼念。据美国媒体报道,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当地时间5月16日逝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的建筑遍及世界各地,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他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美国建筑界首次聘用中国人为建筑师

  1917年出生于广州的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7岁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父亲本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贝聿铭当时却因为一部名为《大学幽默》的电影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并在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1944年,贝聿铭在军队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次年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后来,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并在美国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

  1963年,费城莱斯大学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建议禁止紫禁城附近建造高楼

  1978年,贝聿铭受政府邀请,回国就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咨询。当时,贝聿铭被邀请设计10幢现代化饭店,包括在紫禁城附近建一幢庞大的高层建筑,贝聿铭拒绝了。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你从紫禁城的墙往上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望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如果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

  贝聿铭多次重申了这一观念。1980年5月,贝聿铭在纽约为清华大学访美代表团作演讲时提出:“如果掉以轻心,要不了5年10年,在故宫的屋顶上面看到的将是一些高楼大厦。”他建议政府颁布禁令,以保护紫禁城不遭受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破坏”。

  1982年,北京市制定了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要注意整体保护,皇城、三海地区、天坛、国子监等处要重点保护,严格控制邻近建筑的层数”。

  1985年8月,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制定了《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在这个版本的高度控制中,旧城被分为平房、9米、18米、30米和45米几大区域,大体上以故宫为中心,渐次升高,在保证旧城平缓的天际线同时达到一种秩序性。

  通过“限高”来保护文化古都的这一思路,到现在仍然得到保留。在最新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加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建筑高度管控,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秩序。

  而帮助禁止紫禁城附近建造高楼,是贝聿铭心中对祖国所做的主要贡献之一。

  对香山饭店下了“十倍功夫”

  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体现传统园林建筑的风貌,参天古树与水光山色融为一体。在香山公园内,白墙灰瓦的香山饭店引人注目,这一古香古色的现代化建筑,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正是出自贝聿铭之手。

  上世纪70年代末,贝聿铭曾受邀前往香山,当时,香山遗址仍残留着凉亭、宝塔等建筑,带围墙的园林覆盖着一层白雪……这样的场景吸引了贝聿铭,他决定在这里打造一家饭店。

  贝聿铭极为重视这次作品。为了建造香山饭店,贝聿铭前往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参观白墙灰瓦的传统建筑风格。此前,贝聿铭习惯于将想法告诉设计助手,之后只定期评估工作进展,但香山饭店“待遇”不一样,这一次,贝聿铭拿起图纸、铅笔,亲手对其进行设计。

  香山饭店从1979年启动设计,1982年建成开业。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设计“最后一座大房子”

  在贝聿铭的诸多作品中,不乏雄伟高大的建筑。到了晚年,由于身体缘故,他曾下决心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但这一决心在北京被打破。

  1995年,贝聿铭担任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设计顾问,开始为西单地区增添一座经典建筑。

  北京的中行大厦由于受到老城区建筑高度的限制,无法像香港分行大厦那样高高矗立。贝聿铭必须在45米高度内完成这栋建筑。

  为了保持开阔的视野,建筑内部镂空设计了一个大堂,透明玻璃使内外通透,减少建筑笨重感;隔热透明的自然采光屋顶,也减少了压迫感。

  这座建筑同样展现了贝聿铭善用几何形体设计的特点。大厦贵宾入口的玻璃墙,以三角形为主,菱行、圆形、方形、半球体为辅构成,简洁中蕴涵了变化;大厅内部墙壁4个大圆孔,保证了西北两个方向的视觉延伸。

  “这座建筑,我花了7年时间。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贝聿铭称,自己对这件作品感到满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21世纪之后,苏州博物馆成了贝聿铭的“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

  迄今为止,他的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其中包括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他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从个人经历到艺术世界,贝聿铭始终身处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缝隙”,他却潇洒言道,“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在世人眼里,他在东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之间穿梭。

  据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1979年,贝聿铭荣获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1981年,贝聿铭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6年,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1989年,获得日本帝赏奖。

  ■ 反应

  卢浮宫、苏博发文悼念 香山饭店集体默哀

  昨日,卢浮宫博物馆发文悼念,“就在几分钟前,卢浮宫收到一个让人悲痛的消息,卢浮宫金字塔的作者,也就是我们前天刚刚提到的华人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在5月16日辞世,享年102岁。虽然您已经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将一直被全世界所铭记!”

  同日,苏州博物馆发文悼念,“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我们震惊于噩耗,更深怀感念。感恩贝老为苏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贝老为观众带来的艺术惊叹,感恩贝老为每一位苏博人激发的骄傲和努力。”

  在北京,香山饭店总经理高睿称,昨日上午,在管理层举行的晨会上,他们为贝聿铭集体肃立默哀。

  香山饭店销售部总监黄彪说,他1991年来香山饭店工作,至今已有28年。“听到消息我很惊讶。一开始来工作时候没特别注意建筑设计,后来才逐渐感觉到它的美”。

  黄彪介绍,在香山饭店设计期间,贝聿铭曾多次到现场考察,酒店的许多景观,亦融入贝聿铭的独特设计。“后庭院有些地面由鹅卵石铺筑而成,黄色的鹅卵石是平铺的,黑色的鹅卵石是立起来铺的。当时,贝先生亲自指导工人们铺筑”。

  黄彪称,两年前,贝聿铭100岁生日之际,有喜爱贝聿铭的民众前来香山饭店为贝聿铭庆生。“他们慕名而来,有老师、学生,也有其他职业的人。虽然贝先生本人没来,但当时他们为贝先生准备了一个很大的蛋糕,还拍了生日祝福视频”。

  ■ 对话

  “希望从作品中感受他所做的一切”

  贝聿铭的弟子林兵向新京报记者回忆,2019年3月师生两人见面时,贝聿铭还曾念叨想回中国。“他说,我已经退休了,我要回中国去,想在那里吃好吃的”。

  新京报:你最后一次见贝先生是什么时候?

  林兵:今年3月底,我去家里看他。我每次回去都会去看他。上次去的时候,他状态很好,讲话兴致很足。我在家里待了一个多小时,和他一起吃了午餐,聊了会儿天。

  他比较关心吃的,一直很怀念中国菜,特别是比较讲究的中国菜。因为在美国很难吃到非常可口的,所以他经常跟我说想到香港、苏州去吃好吃的东西。

  新京报:贝先生最后一次回国,是什么时候?

  林兵:应该是2012年来香港。那时候他在日本美秀美术馆边上做了一个小殿堂,应该说是他最后的作品。在参加开幕式之前,他到香港看了朋友,然后去了日本。

  最后一次来大陆的话,应该是2006年来苏州,当时是做苏州博物馆。从2002年到2006年,苏州博物馆建造期间,他一共来了五次苏州。

  新京报:苏州博物馆有贝先生的“小女儿”之称,他后来有跟你提到过这座博物馆吗?

  林兵:有,我去美国看他,都会说起。他会问苏州怎么样,我说苏州很好,大家很喜欢苏州博物馆,苏州很多地方的建筑都很像苏州博物馆。他说那有点可怕,不应该全像苏州博物馆。

  新京报:贝先生如何评价自己?

  林兵:他做的作品他都很骄傲,因为他都用心去做,而且都能得到各种文化的接纳。我相信,他应该很欣慰。但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每当有人尊称他为“大师”,他会有些忐忑。虽然他没有这样告诉我,但在一旁的我可以感受到。

  他一直说,希望大家在建筑当中去感受他所做的一切。我记得苏州博物馆完成后,我回美国,他问我大家喜欢吗,我告诉他,苏博开幕的第二天,有一位老人说,自己觉得很舒服。贝先生说,这个感觉是最好的褒奖。

  “他的提议让我有机会到纽约学习”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薛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合作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工程时与贝老一起工作、面对面交流、亲耳聆听教诲的珍贵点滴,令他至今难忘。

  新京报:当年设计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你是如何与贝先生合作的?

  薛明:我们当时被贝先生选定合作设计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很感谢他的提议,请中方设计院派年轻人到纽约一起工作。单位派了两名年轻的建筑师到纽约的贝氏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了半年。我是其中之一。那半年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当时也很难有这么一个机会与世界级建筑大师接触,当面聆听教诲,直到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是十分感激。

  新京报:在纽约的贝先生建筑师事务所,你和贝老会经常碰面吗?

  薛明:我们不是每天面对面,但贝先生还是很关心我们,他还来到我们的座位旁看望我们,询问我们工作的情况,并鼓励我们多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半年,但密切的接触使我们从世界建筑大师的身上汲取到了他的设计思想,这对我们的成长和以后自身设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如今回忆起来,对于这段经历可以说既荣幸、又感激。

  新京报:贝先生对你个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薛明:一是尊重当地的文化;二是做事情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很多建筑随便一看都有很多瑕疵,贝先生设计的建筑是基本看不到瑕疵的,这种完美是很难得的。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贝先生一生的成就?

  薛明:很难用一句话完整概括贝老的成就。我非常尊敬他,他是一位伟大的、有深度、也充满情感的建筑师。他为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被永远铭记。

  新京报记者 王洪春 王海亮 戴轩 潘闻博 徐悦东 陈沁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