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防止集体骗保行为,要降低医生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联系。对此类行为,监管层面也要露头即打。
车接车送、包吃包住,免费检查、免费看病,上午输液、下午泡脚,公立医院门脸,私立医院结账——有一种骗保叫“没病瞎折腾”。
据新京报报道,河北尚义县中医院以免费治疗为由,下乡专拉五保户、低保户刷医保卡住院,在当地已不是什么秘密。该院诊疗过程中存在疑似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行为,涉嫌套取国家医保资金。
5月21日,尚义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报称,已暂停了该医院的医保服务,待事实查清后,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医院骗保乱象,已让人审丑疲劳。特别是去年年底,央视曝光沈阳市于洪区、大东区两家医院“诊断是假的,病人是演的”,明目张胆套现医保费用后,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打击医院骗保专项行动,很多医院因此受到严肃处理,甚至被停止了医保资格。
警钟犹在耳畔,类似行为又发生。都说“家贼难防”,医院作为医保的主要执行机构,若不能将心思用在认真执行医疗规范治病上,而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骗取医保费用中去,那相当于“家贼”作案。目前我国医保支付的主要依据,就是医生的专业诊断,可在涉事医院,医生在诊断环节失去了规范,无疑是从源头搅浑了“水”。
医保资金作为保障居民医疗花费的重要经费来源,必须做到物尽其用,不能成为某些人或机构的牟利工具,所以对于骗保必须零容忍。虽然说,有些基层医疗机构骗保背后,是资金匮乏、业务量不足,生存环境确实较差,其处境需要被正视,但这不是堂而皇之骗保的理由。
毫无疑问,医疗机构的参与,会增加治理骗保行为的执法取证成本。而如何在可控的成本内最大化地减少骗保,是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这些年媒体曝出的影响较大的骗保案件,大多是由医疗机构牵头、医生深度参与完成。这带来的结果就是,骗保往往是集体行为,深陷其中的医生也可能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对违规的负罪感也降低了。
在此次事件中,那些医生跟医院方面就是“共犯”结构,一方到处拉五保户来住院,一方“错误”诊疗予以配合。
所以,要想减少骗保性行为,特别是集体骗保行为,更有效的手段是降低医生和医疗机构之间高度统一的利益联系,让医生不敢、不愿配合医院去骗保。
具体而言,对违规行为,应该根据实情区分医院和医生的责任,避免波及正常工作人员。对医院可采取降级、取消医保资格等处罚。对参与骗保的相关医务人员,根据金额处以罚款、降职、降级直至取消行医资格的处分。同时,逐步建立起医生的技术和医保诚信档案,参考档案记录确定医生职级——这类严格规范医生个人的机制,能避免医生与其所在机构完全绑定在一块的情况。
说到底,为套医保资金拉无病的五保户去住院、输液、泡脚,实在太荒唐。对这类行为,监管层面就该露头即打,增强监管触角敏感性,及早补上硕鼠们咬开的洞。
□郑山海(医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