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文娱新闻·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文娱新闻·人物

“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首次来内地,跨界执导歌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21部影片北京展映至6月,接受新京报专访探寻其电影世界

维姆·文德斯 年纪越大,越不喜欢靠经验去做事

2019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北京影迷终于能在五月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导演。 供图/歌德学院(中国)
《柏林苍穹下》剧照。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德州巴黎》剧照。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公路之王》剧照。 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寻找小津》。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文德斯宝丽来相机摄影作品。
文德斯宝丽来相机摄影作品。图来自文德斯官网
文德斯与山本耀司合照。

  今年北京的五月可以说是“文德斯月”,先是文德斯首次跨界执导的歌剧《采珠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随后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文德斯基金会的支持下共同主办的文德斯大型电影专题回顾活动也在北京陆续展开,展映至6月30日,将有21部影片系统介绍文德斯的电影世界。

  维姆·文德斯是当代德国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与施隆多夫、赫尔佐格、法斯宾德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他不仅在电影、纪录片领域享誉全球,《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地球之盐》等都斩获戛纳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还在摄影、舞台剧等领域颇有建树,他的摄影作品展进入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多个世界艺术殿堂,其声誉并不次于电影。

  “我挺不喜欢一种状态,就是年纪越来越大,某些事情会越来越依靠经验,经验这个东西不好玩,是一种负担,我宁愿去做一些不知道该怎么入手的事情。”眼前73岁的文德斯看起来依然儒雅,说话节奏犹如他的公路片一样,平静舒缓,但他却是一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无论是之前用3D技术拍摄纪录片《皮娜》,还是如今跨界导演歌剧《采珠人》,都是突破舒适区的一次尝试。

  认识的第一位中国导演是陈凯歌

  这是文德斯第一次来北京。在此之前,他与北京有两次“擦肩而过”。第一次发生在1991年,他拍摄的《直到世界尽头》在九个国家取景,其中有一站就在中国。但由于当时拍摄经费有限,只有摄影师和女演员来到了北京,不过中国导演陈凯歌有协助拍摄。陈凯歌是文德斯最早认识的中国导演,但他记不清楚两人是在戛纳电影节还是柏林电影节认识的,只记得电影节期间大家经常一起吃饭,逐渐变成了好朋友。除了陈凯歌的友情支持外,文德斯还爆料,王家卫导演在片中还客串了一个卡车司机的角色。文德斯与北京的第二次错过是在2004年,他的个人摄影展在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巡展,当时他签证都办好了,没想到出发前一周生病做了个手术,几个月时间内不能长途飞行,再次错过。

  “事不过三”,对于前两次与北京的错过,文德斯这样说道。因为电影回顾展与歌剧《采珠人》的首演,文德斯在北京的行程被安排得很紧。他一直尝试着与北京这座城市建立起联系。文德斯觉得与一座城市建立起联系的最好方式是独自漫步,“直到你在这个城市走失的那一刻,同时又没有人告诉你具体位置的时候,你才能和这个城市建立起联系。”

  来北京几天之后,文德斯决定化身成他的“公路电影”中的主人公,在城市中漫无目的地游走。他利用一个小时的闲暇时间,从国家大剧院走出来,不知不觉走到故宫旁边的一个小花园,“我当时坐在古树下的长椅上睡着了,风吹着树叶沙沙地响,那一刻我和古树建立了联系,我们成为了朋友。”

  拍电影,从来不做剧本的囚徒

  文德斯骨子里洋溢着自由的天性,这种自由渗透到了他的创作中。在拍摄之前,他的电影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每次有完整剧本的时候,我就特别想把它扔一边,这会限制自己新的想法,变成剧本的囚徒。”所以,文德斯采用的拍摄方式是,带着团队真正的在城市里进行探索冒险,“你也不知道将来要走到哪里,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观众熟知的那部《德州巴黎》。最初《德州巴黎》的剧本只写了一半,编剧写到父子二人离开洛杉矶的时候,就打住了。文德斯和编剧商量,希望在拍摄过程中慢慢探索出故事结局,再决定后面怎么拍。结果拍到一半,编剧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女人,剧本也不写,跟着女人跑了。无奈之下,导演只能暂停拍摄,让演员先各自回家,自己就在德州闲逛。当时文德斯得知一个非常喜欢的歌手在亚瑟港演出,一个荒废的酒吧里有种表演,你能看到演出的人,但对方看不见你。这个场景一下子触动了文德斯,“可以改成男主角坐在镜子面前进行忏悔,但是镜子另一面的女主角却看不见他。”于是,便有了影片结尾在单面镜前男女主人公长达20多分钟的对话。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发现如果单面镜另一边的女主角把房间的灯关了,而男主角那边的灯还亮的话,女主角还是能看到男主角的。最后,导演将这个场景也放进了电影中。

  公路电影风格因预算紧形成

  公路电影是文德斯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样式,《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错误的举动》和《公路之王》,是他一举成名的“旅行三部曲”。在文德斯看来,孤独是当代社会人们最大的顽疾,“大家出去聚会,坐在桌子旁边,每个人都是低着头玩手机,彼此之间不去交流。”文德斯坦言,他认识的大部分人都是孤独求索的,不是那种生活快乐的人,而公路电影可以成为表现人与人之间孤独、疏离关系的很好载体。

  并且,公路电影在创作上更为自由,且没有太多资金投入,文德斯在创作自由与成本控制上找到了一种平衡。1974年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预算很少,但文德斯却是沿着旅程一步步顺拍完成的,这样无论是对演员还是观众,都有一种在路上体验的真实感,对文德斯来说,也是非常理想的拍摄方式。“如果你有很多预算,你就会失去很多创作自由,只有在很少预算之下才有更多的自由,你需要利用想象填补资金不够的状况。”1982年,文德斯导演了一部电影叫《事物的状态》,就是讲一个导演在拍电影的过程中,没有资金来源,而面临的各种状况。

  在创作中,文德斯也会为观众考虑。他的很多作品在前半部分台词很少,但接近尾声的时候,主人公却像话痨一样滔滔不绝,比如《德州巴黎》结尾男女主角20多分钟的对白,《帕勒莫枪击案》中男主角和死神10分钟的对话。文德斯说这是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你要了解自己的观众,如果一开始片中的主人公就滔滔不绝的话,观众就没兴趣了,所以就把台词放后面了。”

  受小津、安东尼奥尼影响至深

  文德斯坦言,他最喜欢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西部片。这也就不难理解,他的很多电影故事背景都发生在美国,并且是以公路片的形式。

  美国电影是让文德斯决定成为一个导演的动因,但对他电影创作影响最大的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以及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85年,文德斯去日本拍摄了关于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寻找小津》;在2008年的《帕勒莫枪击案》中,他让丹尼斯·库珀扮演“死神”,这个形象就是参照偶像伯格曼《第七封印》中的“死神”。

  而对于前辈安东尼奥尼,文德斯更是在电影《云上的日子》中以合作的方式表达对偶像的景仰。1985年,安东尼奥尼中风,但后来还是想拍片,不过,保险公司因为导演不能说话,拒绝提供保险。制片方最后想了个办法,找联合导演一起合作,最后选择了文德斯。“他不能说话,我需要分析他到底想要什么,慢慢我们发现了一种方式,找到了他到底头脑中想拍怎样的片子。片子拍完之后,证实了导演不一定非得要能说话才能拍片子。”

  电影之外的文德斯

  1 弃医从艺

  1945年文德斯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出生。由于父亲是一名医生,中学毕业后,他于杜塞尔多夫与弗赖堡研习医学(1963年─1964年)及哲学,但美国的摇滚乐和外来艺术从小影响着文德斯,弃医从艺成为他第一个人生选择。

  1966年,文德斯前往巴黎约翰尼·弗里德兰德工作室学习雕刻,一年之后回到德国,进入慕尼黑高等影视学院学习。毕业那年,他拍摄了电影处女作《城市之夏》。

  2 一年阅片1500部

  在法国期间,文德斯去电影资料馆观摩了大量影片,一天看5部片子,因为怕晚上回家时忘记自己看了什么,所以他养成了在黑暗中看片记笔记的习惯。文德斯说去资料馆看电影是因为宿舍没有供热设施,电影票又很便宜。一年下来,文德斯观看了1500多部电影,在此期间他深入了解了欧洲电影,并且对美国各个时期的电影也产生了兴趣。

  3 闻名的摄影家

  “新德国电影四杰”中,与被喻为“心脏”的法斯宾德、“四肢”施隆多夫、“意志”赫尔佐格相比,文德斯被比作“眼睛”,可见业内和公众对文德斯以视觉反映世界的能力的认同。

  文德斯喜欢用宝丽来相机拍照,据他估算,自己在1973到1983年间拍下了一万两千多张宝丽来照片,其中只有3500张保留下来。1986年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为其举办了首次摄影展,此后其作品便常在世界各地展出。

  2004年,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联合举办了“世界电影大师文德斯中国摄影巡回展”。据最新消息,今年5月22日至6月5日,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策划及组织、联合中国各地的专业合作机构,维姆·文德斯与多纳塔·文德斯夫人将在中国敦煌、成都、碧山、上海四地进行摄影作品系列创作《New Urban of China》:城市时代变迁图景、工作中的人物肖像。此次摄影作品也将在不久的未来与世界及中国各地的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巡展。

  4 最爱旅行

  对于维姆·文德斯来说,他真正喜欢做的事既不是电影导演,也不是摄影家,而是环球旅行。文德斯曾这样形容摄影、电影和旅行的关系,“每张照片,可以是每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每部电影,也是一次旅行的开始。”

  因此,他不仅出版了有关电影制作和摄影理论的书籍,还出版了自己环球旅行的游记和随笔集。中国出版过的文德斯的书籍有:中译本的摄影集《一次:图片和故事》、谈《云上的日子》拍摄幕后的《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和早年文集《文德斯论电影》等。

  5 摇滚“青年”

  文德斯还是一个十足的摇滚青年。他的处女作《城市之夏》即是献给奇想乐队。在其日后众多作品中,摇滚乐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中有查克·贝瑞的演唱会、《柏林苍穹下》有“废弃城市的解脱”和“尼克·凯夫和坏种子乐队”的现场演出,《咫尺天涯》更是请到偶像娄·里德本色出演。

  他曾说:“今天摇滚与电影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文学、戏剧和绘画看来似乎与电影的联系更紧密,却远没有摇滚来得贴和时代、准确直接。”

  6 纪录片&山本耀司

  八十年代,文德斯跑遍世界各地拍摄他心目中的艺术大师。文德斯的人物纪录片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拍逝去的人物,另一种是拍仍健在的人物。前一种代表作为《东京之行——寻找小津》、《光之幻影》、《布鲁斯之魂》、《皮娜》。后一种代表作为《水上回光》、《都市时装速记》、《乐满哈瓦那》、《地球之盐》。

  1989年文德斯选择了日本时装设计大师山本耀司,完成了一部名为《都市时装速记》的纪录电影,文德斯作为主演出现在影片当中,对谈艺术城市、身份焦虑、数字化时代的电影等诸多现代命题。山本耀司自传《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的策划也是从文德斯与其多年的通信往来开始。

  7 维姆·文德斯基金会

  2012年秋,文德斯与妻子多纳塔在杜塞尔多夫成立了维姆·文德斯基金会,其电影、摄影、文学作品和剧本、书信等都得到统一管理和保护。此外,基金会还将文德斯奖学金奖励给杜塞尔多夫所在州的电影拍摄项目,奖金总数为10万欧元,该奖学金每年颁发一次,对象是该州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

  采写/新京报记者 滕朝 刘臻 供图/歌德学院(中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