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在以个税减免引进境外高端人才上,深圳开了个好头。
5月25日,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2019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表示,“在境外人才引进政策上,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短缺人才将享受15%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
15%的个税减免优惠,对短缺的高端人才意味着什么?王立新来了个“数字说法”:“100万年薪的个税,将会从45万减至15万”。这样大幅度的减免,毫无疑问,对高技术高收入人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个税补贴引人更科学高效
就在前几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访谈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现在回来了很多人才,但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比外国高很多,如果来到中国,要多缴这么多税,‘雷锋’精神是不可持续的”“毕竟这些顶级专家是从外国回到中国,不仅没有优惠,税收还高很多。”
所以,深圳的做法无疑会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很有竞争力。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各个城市相继以落户、补贴等手段争夺各方面的人才。
那么,深圳此次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其他城市的引人政策相比,有何异同呢?
其相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基于“涓滴效应”。所谓涓滴效应,指的是企业税表面上由企业来买单,但是最终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劳工身上。所以,给企业减税,最终等于给劳工减税。
类似这种思路,补贴高端境外人才,吸引更多人才,能提高深圳的创新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繁荣地方经济。如此,这笔减税的钱,最终能收回来。
而其不同点则在于,深圳的政策更科学、更高效,也更符合政治伦理。
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率最高为45%,月薪超过80000元的部分按照45%征收计算,如果扣除社保,10万月薪最终个税接近3万元,拿到手只有7万元。这个税率相对国外而言也不算低。
比如说美国,由于其各州个税税率不一样,不妨以高科技人才聚集地硅谷所在的加州为例。年薪百万人民币约合14.5万美元,如果是在加州,其适用9.3%的税率,一年要缴纳个税大概为1.5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3万元。
而在中国,按照正常税率计算,一个人年薪100万,要缴纳个税约45万。
而根据粤港澳大湾区15%的个税优惠新政策,高层次境外人才年薪百万,只需缴纳15万人民币,这虽比加州多出约5万元,但与45万元的个税负担相比已是大大减轻。
所以,中国城市要吸引境外高端人才,就应尽可能地将个税优惠拉到国际平均水平。或者说,在高端人才竞争方面,高端人才的收入和税率应和国际接轨。如此,才能更有吸引力。
该以何种姿势吸引境外高端人才
深圳的做法也将一个议题置于公众面前:怎样才是吸引境外高端人才的正确姿势?
在以往,政府的减税、补贴政策经常是初衷很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无法高效率地识别政策目标、补贴目标。
比如,政府想要刺激专利产出,结果却可能刺激出一堆没有商业价值的专利,企业顺势拿着这些专利去骗取政府补贴。鉴于此,这类政策一定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锚定点”,来识别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率。
深圳此次的政策,是明确地对境外技术人才的个税补贴。这就意味着,这次政策施行面向的人才普遍都是高收入群体,并且是稀缺型人才,这样识别起来也就相对高效。
不论如何,对境外人才进行15%个税减免,显示了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人才的决心。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既曰“世界”与“国际”,必然少不了国外人才的引进。15%的个税减免,就是实实在在的引才措施。
实际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就是要靠高精尖的世界级人才来引领。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或者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人才驱动经济的历史。只有人才,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引擎。
近些年各地引人各出奇招,但相比于给补贴或直接发钱,深圳个税减免是更现代也更符合伦理的措施。在以个税减免引进境外高端人才上,深圳开了个好头。其政策思路,也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刘远举(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