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头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1: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46个城市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住建部继续投入213亿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2025年前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2019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2019年5月3日,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北京、广州、深圳等地也已相继启动制定修订相关地方法规。我国垃圾分类是否将进入“强制时代”?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加强法制建设后,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强制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新京报讯 昨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推开,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2019年46个重点城市将计划投入213亿元继续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继续加快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乐群介绍,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134家中央单位、27家驻京部队和各省直机关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已配备厨余垃圾分类运输车近5000辆,有害垃圾分类运输车近1000辆。2019年,46个重点城市将计划投入213亿元继续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各重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入户宣传覆盖家庭已超过1900万次,参与的志愿者累计超过70万。

  此外,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2018年对46个重点城市的入户调查结果,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占38.3%,较2017年增长11.4%。

  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推开

  据介绍,目前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已经明确,确定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技术设施标准,加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有机衔接。此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

  焦点1

  垃圾分类强制趋势愈加明显

  执法难度大需公众主动参与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开始普遍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北京、广州、深圳等地也已相继启动制定修订相关地方法规。逐渐纳入法治框架后,我国垃圾分类是否将进入“强制时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表示,加强法制建设后,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强制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大致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这是全国统一的大标准,而具体到每个类别下的垃圾种类,还需要各个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来制定。”徐海云介绍,有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日本东京市中心23个区,每个区都各自制定了具体的垃圾种类划分,并各自执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乐群也表示,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在法治框架下,更需要各城市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编制更具体的项目目录,有利于居民进行精准的垃圾投放。

  如何针对垃圾分类建立奖惩机制、奖励和惩罚的标准应该如何界定?徐海云表示,垃圾分类强制执行的执法成本高、难度大,需要公众的主动参与。

  焦点2

  可回收垃圾重点是再利用

  厨余垃圾难点在如何处理

  徐海云表示,目前公众尚未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性,还需要加强引导。“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覆盖范围还很有限,现有的46个城市仅占全国城市数量的7%左右。而且,46个重点城市的进展也不平衡。”

  垃圾分类的基础处理设施也存在短板,“目前少数发达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比较完善,但大部分城市分类设施配备普遍不足。”

  徐海云认为,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中,重点是可回收垃圾怎么再利用,难点是厨余垃圾的处理。“如玻璃瓶是一种可回收垃圾,但玻璃瓶的收集、运输、再利用成本较高,需要较高的补贴才能完成。在缺少补贴的阶段,无法进行精准投放,可能收集后也只能去到垃圾处理厂,事实上没有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标。”

  徐海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分类投放后如何进行后续处理。徐海云介绍,在我国台湾地区,大部分厨余垃圾需要进行焚烧处理;日本还曾尝试把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但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实际上难以消化。

  “我国地域广,居住条件差异大,餐厨垃圾的种类更多。后续处理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土地的需求确定合理环保的处理方式。而不是填埋、焚烧等简单的终端处理。”徐海云说。

  焦点3

  加强公众主动分类意愿

  增强垃圾分类的“获得感”

  张乐群表示,垃圾分类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观念环节和突出问题。“既要把经济账算清楚,也要把生态文明的账算清楚。”同时,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更要实现公众积极主动参与。

  徐海云认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加强公众主动分类的意愿。“垃圾回收的整个过程,每一类垃圾的成本、用途,都应该由全民来参与讨论,公众了解分类后的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如何再利用,分类工作将起到哪些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才会有获得感,才会感觉到主动分类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徐海云说。

  张乐群表示,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评估考核机制和激励举措,“有的城市社区对居民垃圾分类实行积分奖励,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这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

  张乐群解释,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也是垃圾的主要产生地,从先行城市的经验来看,推进垃圾分类只有以居民为主体,从社区抓起,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各地可以借鉴上海、厦门等城市结合垃圾分类开展的活动经验,聚焦城市社区,发动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增强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获得感。”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