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夏季好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夏季好书

夏季好书

2019年07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作者:(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
译者:巩婕
版本: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5月
《一神论的影子》
作者:赵汀阳、(法)阿兰·乐比雄
译者:王惠民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
《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
作者:(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张大军
版本:汉唐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5月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作者:萧冬连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3月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
作者:(美)马克·格兰诺维特
译者:王水雄 罗家德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
《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
作者:(美)艾米·戈德斯坦
译者:徐臻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5月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作者:(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

  译者:巩婕

  版本: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5月

  “个人”是现代社会的神话。即使这个神话已被揭穿和祛魅,人们依然无法抗拒独异于人的追求,而且不只是个人和物品,集体也是如此。德国社会学家莱克维茨的《独异性社会》抓住了这一点,他从劳动、技术、阶层、政治等视角出发,试图找出社会制造独异性的模式、类型和格局。

  什么是追求独异?吃饭不只求饱,而要吃得“正确”“健康”;不参加“大众旅游”,而要最“纯正”的“旅行”;工作不应只为稻粱谋,而要意义和乐趣。“成功地实现自我”,这是晚现代文化的生活方式导向,也是新中产追求的目标。然而事实上,基于此的个人幸福却显得虚无缥缈——一方面这取决于变化无常的个人体验,另一方面取决于难以捉摸的文化市场。因此,社会期待的生活模式也成了失败感的源泉。莱克维茨认为,社会学必须批判地分析当今社会及其进程,但不必急于自己去得出什么结论,关键是要有一种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敏感,思考如何从21世纪初种种社会情形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董牧孜)

  《一神论的影子》

  作者:赵汀阳、(法)阿兰·乐比雄

  译者:王惠民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

  这是一本法国人类学家与中国哲学家的通信集,在诸多矛盾点中触及了东西方文化、宗教与哲学的关键命题,既达成了温情的交锋,也没有脱离日常对话的亲切感。以“天下体系”理论闻名海内外的哲学家赵汀阳,与他的老朋友阿兰·乐比雄(欧洲跨文化研究院主席),一个是中国的泛神论者,一个是法国的天主教徒。如赵汀阳所言,“真正的跨文化辩论总是会深入到思想底层,暴露出双方在宗教信仰和神学观念上的差别”。二人在通信中一开始便坦诚相见,而一神论正是他们展开跨文化辩论的起点。

  中国没有一神教的传统,儒学家可以既信上帝又信祖先。而《一神论的影子》则围绕西方一神教所塑造的思维模式“一神论”来谈。“一神论”信仰唯一的神,在西方思想中根深蒂固,是关于世界、生活和历史的最具诗意的传统解读之一,如今则被推广为理解一切事情的思维模式——尤其是政治、伦理和文化。赵汀阳对一神论批判居多,认为其贯穿了个人主义、主体性、民主、天赋人权等在今天具有“天然”正当性的概念。这本书也试图回答,中国的思想传统在此困境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赵汀阳从中国哲学的资源中汲取灵感,乐比雄则对自古希腊始的西方经典有深刻理解。一神论(信仰知识的唯一权威)看似与跨文化(打破文化界限)存在矛盾,却又在二人的对话中和谐共在。

  (董牧孜)

  《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

  作者:(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张大军

  版本:汉唐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5月

  保守主义是什么?这个答案比较模糊。在现代三大思潮里,保守主义的理论建构一直不如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一般来说,这是因为保守主义者更注重展现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姿态,以一种自觉审慎的政治态度、理论立场和行动方式去拒绝激进的主张,而不太重视其理论建构及其渊源谱系。

  拉塞尔·柯克的这本成名作就是一部试图理清保守主义思想谱系的著作,它为保守主义赋予了身份,也为之描绘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作为了解英美保守主义的必读之书,本书给出了保守主义的基本准则,对保守主义进行了历史清理,并勾画了保守主义复兴的必然。

  在上世纪50年代,拉塞尔·柯克凭借着这本书开启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他的思想影响了尼克松、里根等美国总统的施政方案。这本书也为了解当下美国政治提供了思想上的图谱。但它并不是党派行动的指南,而是通过对保守主义思想史上有代表性意义的人物的选取,试图去界定“保守”和“保守主义”,探讨英美保守主义的“精髓”以及思想实质。

  (徐悦东)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作者:萧冬连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3月

  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瞩目,不过“中国奇迹”并不等同于“中国模式”,前者只在事实层面进行阐释。经济增长之所以被称为奇迹,原因之一是在20世纪后期大批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浪潮下,放眼望去,只有中国最成功。秩序相对稳定,并在此条件之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制度的过渡,这曾一度令世界学术界陷入解释困境。

  而在国内,长期以来参与解释的主要是经济学家。其一,中国奇迹表现在经济领域,经济学家有学科上的解释优势。其二,经济学家是经历和介入实际经济改革的群体,或是政策的参与者,或是在公共领域建言者。只是,立场不同、研究范式不同,他们给出的解释也不同。萧冬连作为一位历史学者,从史料中回顾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以经济史的方式试图呈现前因后果。他虽不像经济学家那样关注何种经济制度更能带来经济增长,但也给出了一个关键判断,即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绝不是一个意外的结果,也不是提前设计的结果。他认为奇迹离不开当年“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兼备的开放探索方案,而开放至今是进行改革的关键性条件。

  (罗东)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

  作者:(美)马克·格兰诺维特

  译者:王水雄 罗家德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

  经济学长期以来都是社会科学领域最耀眼的学科,学术坊间更有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显学叫法。而其他学科也“不甘示弱”,基于它们的研究假设、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去理解经济现象,与经济学的解释体系形成知识补充或展开知识竞争。社会学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

  经济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就在不断通过“社会事实”去否定、修正经济学的假设,只不过使用复杂而非单一思维是20世纪以来的大潮流,包括奥地利学派和制度经济学派等经济学流派也在反思理性假设、黑板公式。社会学至今难以进入经济讨论的中心。而马克·格兰诺维特好像是一个例外。这位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因为提出“弱连带优势”和“嵌入理论”名声大震,在坊间被认为是距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社会学家。《社会与经济》则是他数十年思考的一部分结果,将“社会”置于“经济”之前,是因为他认为经济行为具备社会性,个人的经济选择受制度、文化和关系网络等因素影响,反之也在挑战这些影响。马克·格兰诺维特的这部分研究彰显了他在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能动与结构等二元概念中的自由穿梭能力。(罗东)

  《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

  作者:(美)艾米·戈德斯坦

  译者:徐臻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5月

  在人类工业史上,任何一次产业转型或重组都不是风平浪静的,那些惊人的、华丽的转身往往只是一种事后表述,实际情况总是一个风险迭起的过程。而风险的承受者既包括可能破产的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也包括被迫失业的、长期以此为业的产业工人,随着熟悉的工作被潮流卷走,他们的基本收入和家庭日常生活很可能难以为继。这样的故事并不稀缺,也并未远去。

  美国财经记者、研究员艾米·戈德斯坦的《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所讲述的也就是这样一种故事:一座工业小镇,一个装配工厂。简斯维尔坐落于威斯康星州南部,除了名声在外的派克钢笔厂和一些小型汽车零件制造厂,规模最大的就是通用汽车旗下的汽车装配厂。然而,这家工厂在产业自动化冲击下于2008年6月宣布关闭。金融危机、全球产业转移等因素加速了这一进程。周边的商店、影院、加油站、房地产等行业的工作岗位也随之锐减。艾米·戈德斯坦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记下了这里数年间的辛酸苦辣,有装配工人、职业经理,有店员、教师、官员,还有孩子和老人。产业演进的步伐势不可挡,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艰难抉择。(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