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国资划转社保“全面推开”,预示着更多地方将启动划转工作,进而有望逐步建立为社保资金“输血”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增强社保基金可持续性,进一步夯实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会议决定,今年全面推开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10%国有股权,划转至社保基金会和地方相关承接主体,并作为财务投资者,依照规定享有收益权等权利。
国资划转是公认的补充社保资金的一大来源。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进展一直较为缓慢。此次,国务院关于国资划转社保“全面推开”的表态,意味着这一工作的再次提速,社保基金的账户将因此更加充实起来,这无疑是为公众对未来信心的重磅加码。
此前,社保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等,渠道较为单一。国有资本是属于全民的资产,理当惠及民生,让民众分享。从全球的经验看,用国有资本补充社保资金,早已是惯例。尤其在我国,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由于国企的困难,大批国企退休人员要么没有缴费也能领取养老金,要么享受“视同缴费年限政策”,养老被推给了社会,如今,走出困境,逐渐壮大的国有企业显然也有责任反哺社会。
国资划转社保的政策目标,自2000年社保基金成立时,就已经明确提出,期间,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也日臻完善,但划转进度始终不尽如人意。对此,社保基金会理事长楼继伟曾用一个“慢”字来形容。审计署报告也显示,2019年3月底,已划转23户央企国有股权1132亿元充实社保基金,不到拟划转国有股权的10%,地方也仅有4省份启动划转工作。
国资划转社保的进度缓慢,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划转触动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利益。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支持所属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曾进行过诸多投资,如今统一上缴,很容易引发抵触心理。国资划转的进程,之所以阻力大于动力,原因也在于此。
与此同时,由于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划转标准不一,企业自我操作空间较大,也使得国资划转社保遭遇种种掣肘和挑战。要想突破这样的瓶颈,同样需要更周密的方案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国务院的“全面推开”举措,将有望打破目前的僵局。“全面推开”,意味着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试点,国资划转社保相关机制已经成熟。此前,《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等相关制度相继出台,为“全面推开”划拨国资划转社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划转国有股权的比例,统一硬性定为10%,这也使得标准更加明确,更具可操作性,方便监管部门的督促落实。如此,避免了企业和地方各自为政的情况,使得改革更具有执行力和落地能力,过去被种种既得利益干扰,导致工作难以推进的状况,将有望得到扭转。
总而言之,划转国有资本“全面推开”,意味着这项工作不再局限于少数企业、少数地方,而是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预示着更多企业、更多地方将启动划转工作,在此基础上,有望逐步建立起为社保资金“输血”的长效机制。
以庞大的国有资本为后盾,更多渠道筹集社保资金,有助于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保障民众老有所养,这给社会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个公众信赖、覆盖全体的养老保障“安全网”正在渐趋成型,这无疑令人期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