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章子欣事件:当经验全失效,能信者唯证据

2019年07月1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面对当下的很多事件,我们信经验更要信证据。

  9岁女童章子欣被租客带走事件,谜底正逐渐揭开。浙江警方的警情通报显示,章子欣尸表符合生前溺水死亡特征;梁、谢两名租客诈骗行为已持续多年,两人离世想法产生已久,有携章子欣一起自杀的动机,警方经多方走访调查,未发现二人有参与邪教活动等情形。

  这份通报,给此前蔚为风行的“邪教迫害说”与“拐卖儿童说”盖上了“不实”的戳,也让很多人直呼“没想到”:没想到,这么多诡异情形背后竟然没有“惊人内情”;没想到,案情只有颇显寻常的诈骗与自杀戏码……

  一连串的“没想到”,也表明了,公众经验在此事上是失效的。在该事件上,公众凭着经验脑补了各种玄乎的可能性,可答案却是挺普通的一种。这就像埋了很多“包袱”的悬疑片,吊足了公众的好奇心后谜题解开,但原来那些反常线索连着的只是寻常情节。到头来,这寻常情节反而显得有些“不寻常”。

  但“不寻常”不代表调查结论不靠谱,只能说明用惯常经验“算法”无法读取当事人的行为“数据”,公众根据自身经验确定的评判“坐标系”偏离了事实方向。

  而“经验全部失效”的场景,在后真相时代恐怕会越来越多:我们以为的,未必是事实;有些经验,并不能适用所有情形。圈层隔膜与生活差异,会限制我们对“非我群类”的他者行为逻辑的想象力,何况有些人并不按常理出牌。

  在此事中,两名租客的家庭关系和生活轨迹确实很“怪”——他们负债累累还四处出游,还以租花童为由将女童带走。可觉得“怪”只是因为这不合我们的经验化想象。靠实施诈骗维持日常开销的他们,跟我们本就不在“同温层”,我们很难以我们的处境去分析他们“正常”的行事路径,他们“诡谲”的行为在他们的生活情境中是自洽的。

  不只是这类怪诞事件,面对当下的很多公共事件,我们的经验都经常失效,因为局势多变,因为认知壁垒,因为有很多“不正常情况”。很多所谓的“反转”,也是这么来的。像曾闹得满城风雨的周口“婴儿被盗案”,最后却被证实是夺子闹剧;更早之前的温州男孩失联事件,系男孩母亲为测试丈夫自导自演,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当很多经验失效时,我们该信什么?答案是证据。现在网上有个词叫“实锤”,证据对事实判断的价值就如敲下了实锤,拿事实说事的关键也在拿证据说话。

  正因如此,虽然浙江警方的调查结论证伪了很多人的猜想,却被公众信服。比起那些有模有样的纸面推演,警方结论也被视作对该案本来面相的“高清还原”,原因也很简单:那是用证据说话。

  这对各方不乏启示:对公众而言,有些事信经验更要信证据;对办案者来说,宜多拿证据说话,以解公众之惑。也源于此,前不久“一家5口出游3人藏尸冰柜”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呼吁事发地警方介入调查的声音比比皆是,毕竟该案也够蹊跷,以至于公众的经验失灵,不过最终深圳警方也通过现场勘查、排查走访、调取监控等,对事实作了还原。

  不要盲信经验的参考价值,不要低估证据的作用,这也是女童被租客带走事件给我们“上的一课”。

  □佘宗明(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