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主题·掠影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主题·掠影

陌生的巴尔干作家面孔

2019年07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丹尼洛·契斯
《死亡百科全书》
作者:(南斯拉夫)丹尼洛·契斯
译者:周淑丽
版本: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4年8月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布拉热·米内夫斯基
杰弗洛姆·伯克维奇
捷琳娜·迪米特里杰维奇
梅沙·塞利莫维奇
托马斯·萨拉蒙

  巴尔干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学艺术传统,但在国际范围内,大部分人都很难拥有读者——即使是获得诺奖认可的安德里奇,如今依旧被人遗忘。巴尔干作家想要让自己的作品被世界读者关注,唯一的办法只有投向现代主义,或者直接用欧洲大语种写作。而在中国,受制于相关语系研究人员的缺失,该地区文学作品的译本也相当稀少,我们选取了几位不同地区的巴尔干作家,希望读者能从中看到更多元的巴尔干文学。

  南斯拉夫

  丹尼洛·契斯

  (1935-1989)

  丹尼洛·契斯,在中国被译介的另一位塞尔维亚语作家。1935年,契斯出生于南斯拉夫王国的塞尔维亚,父亲则是出生于奥匈的犹太人。童年时,父亲受精神疾病的困惑以及酗酒自杀的经历,给契斯的内心留下了悲剧阴影。他的父母一直对欧洲的反犹主义感到焦虑,便在契斯4岁的时候,把他送到天主教堂接受洗礼。后来在迫害犹太人时期,契斯的基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形势愈加严峻,契斯不得不逃亡至匈牙利——一个在二战前期拒绝将犹太人交给纳粹政府的国家。而他的父亲则死在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里。

  战争结束后,契斯回到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成为该大学第一位毕业的比较文学学士,此后开始从事文学工作。他极少用英语写作,因此早期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后来,巴黎旅行以及成为苏珊·桑塔格的密友,为他的作品走向英语世界提供了契机。被翻译成英语后,契斯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很多人将他列为二十世纪的大师之一。但也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过度模仿布鲁诺·舒尔茨、博尔赫斯、索尔仁尼琴、曼德尔施塔姆和乔伊斯,有抄袭之嫌。对此,约瑟夫·布罗茨基给出了经典的回应——“一个作家要是能在135页的小说里模仿这么多位的作家,那么怎样赞美他都不为过”。

  他的代表作包括《死亡百科全书》《栗树街的回忆》《达维多维奇之墓》。与安德里奇和帕维奇相比,契斯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政治迫害与战乱,但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将自己作为叙事的受害者。他用一种更贴近常人的情感,来描绘战时社会的痛苦与罪恶。

  克罗地亚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1949-)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克罗地亚作家,1996年加入荷兰国籍。乌格雷西奇的作品尚未有中译本,但她一直是国际范围内受到关注的作家,其作品曾入围曼布克奖名单,摘得诺伊施塔特国际文学奖等奖项。

  乌格雷西奇离开克罗地亚的故事,与当地的政治局势有关。她是一位“文学公民”,除了创作具有后现代特色的小说外,还有大量以社会现实为基点而创作的散文。在书中,乌格雷西奇坚持反民族主义的立场,反对战争,认为克罗地亚发动战争是一个愚蠢的举动。言论发表后,乌格雷西奇遭到克罗地亚媒体的抨击,人们把她定义为一个不爱国的“叛徒”、“女巫”。1993年,乌格雷西奇不得不离开克罗地亚,前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工作。2017年,她与其他两百名知识分子一同加入了“共同语言宣言”组织,反对民族主义分歧,呼吁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克罗地亚人与波黑人之间达成和解,并倡导对语言多样性的尊重。

  马其顿

  布拉热·米内夫斯基

  (1961-)

  唯一有长篇小说中译本的马其顿作家。小说《记号》用意识流和现代风格描写了两个战场上相遇的异性狙击手的故事。擅长用散文化的语言营造出打破时空界限的叙事氛围。在短篇小说和戏剧方面,米内夫斯基也有所成就。随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不同的语言出版,米内夫斯基逐渐成为当代马其顿的重量级作家。

  黑山

  杰弗洛姆·伯克维奇

  (1933-)

  思想激进的黑山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在上世纪末,塞尔维亚和黑山尚未分裂的时候,主张“让黑山成为黑山”,提倡黑山民族独立。但过激的言论使得他被视为一个有反塞尔维亚倾向的民族主义分子。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典型的黑山人性格,其作品风格也十分粗粝,语言里充满性暗示与下流的比喻,这使得伯克维奇的作品很难得到正面评价。2006年,伯克维奇又在一本新书中讽刺了黑山人的现代生活,由此招致了黑山民族分子的刺杀,在袭击中,他的司机与保镖身亡,伯克维奇受伤逃离。

  塞尔维亚

  捷琳娜·迪米特里杰维奇

  (1862-1945)

  被公认为第一位出版作品的塞尔维亚女性。出生于塞尔维亚中部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富裕家庭。童年时因眼疾退学,医生建议她此后都不要再从事阅读。于是,她放下书卷,选择直接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世界。在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视为压迫统治者的世纪,她与穆斯林女性生活在一起,了解她们的生活,并撰写文章打破塞尔维亚人对穆斯林女性的偏见,对西欧和北美盛行的狭隘女权主义提出抨击。她曾游历奥斯曼土耳其、希腊、埃及、美国、印度等多个国家。1897年,她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Pisma iz Nisa o Haremima》,用结合了游记、历史研究、人类学的散文,描述了一个名叫尼什的城市,在被土耳其统治50年期间的文化肖像。

  波黑

  梅沙·塞利莫维奇

  (1910-1982)

  塞利莫维奇的代表性在于他是一位出生于穆斯林家庭的塞尔维亚人。在他的小说中,读者可以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理解巴尔干地区的宗教文化分歧。不过,他尚未拥有中译本。英语世界里也只能找到其中一两本书籍,而且几乎没有回响。因为其他国家的读者似乎不太能接受他极为缓慢的“冰川式”叙事风格。塞利莫维奇从事写作的时间很晚,他人生的前半段都在经历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乱,曾加入科索沃组织和二战的反法西斯组织,二战后又成为南斯拉夫的共产党游击队员。他留下的作品不多,评价较多的只有一本《死亡与苦行僧》,据说风格与卡夫卡的《审判》相似。小说的每一个章节都以《古兰经》引文为开头。

  斯洛文尼亚

  托马斯·萨拉蒙

  (1941-2014)

  斯洛文尼亚诗人。1941年出生于克罗地亚,因在当地属于少数群体而随父母加入斯洛文尼亚,后又因斯洛文尼亚政府的强制意大利化政策而搬迁至南斯拉夫。1970年,受邀前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并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的诗歌受西方现代诗歌影响较大,兰波、洛特雷阿蒙、惠特曼、纽约诗派都曾对其产生过影响。其诗集《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有中文译本。

  撰文/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