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手工耿”的逆袭,“无用良品”的价值

2019年07月28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对“无用性”的追求,也挺可贵。

  近日,红了很久的“手工耿”上了央视,该消息也迅速蹿上了微博热搜。

  “手工耿”原名叫耿帅,来自河北保定农村。从普通焊工到拥有几百万粉丝的网红,其“逆袭”是在公众瞩目下完成的:他在某直播平台每发布一段直播视频,观看人数都能到百万以上,“手工耿”也已成了品牌。

  从新媒体角度看,这样的成就,几乎只有一个小型而精良的制作团队才能达到。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收入,耿帅制作“无用良品”的行动也获得了家人支持。

  他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红人”,如果在10年前,他只能老老实实像父辈一样做一辈子焊工。作为一个“手工业者”,运气好可以带两个学徒、拥有一个作坊。但由于社交媒体和直播的兴起,他得以拥有第二种人生。而其目的不仅于此。作为网络上流传的不锈钢“脑瓜崩”、“加特林机枪”、“雷神锤包”、“菜刀手机壳”等创意“发明”的制作者,耿帅被网友们称为“发明界的泥石流”。

  在直播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展示。过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只属于他自己,活着就是活着;如今,自己的生活可以被展示出来,人们的“日常社会”在观赏价值上似乎也就有了高下之分,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的,也就是更有价值的。

  基于此,那些开直播的人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直播平台成为一个超级剧场,乃至于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

  耿帅的成功,就在于他的直播具备更好的表演性和戏剧性。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制作一件东西”的动手能力,人们可以从观看手工制作中获得满足。在网上,展示制作的(比如非遗)过程的视频,大多都有不错的关注度。而其厉害还在于颠覆性,他专注于“创造”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在这个功利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拼命证明自己的“有用性”,只有“有用”,才能在社会立足。

  因此,这种一反常态的对“无用性”的追求本就让人着迷。正如耿帅所说,那是一种自由的感觉。

  而要维持“手工耿”这个品牌,耿帅必须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意;发明的东西,还要符合以往的风格。“无用良品”,首先要没有“实际的用处”,然后又要好玩,能够让网友看着开心,这并不容易。因为创意本身就是稀有的,不能批量生产。

  据媒体报道,偶尔有网友打电话来催耿帅,“耿哥,我最近不快乐了,你啥时候出新视频啊?”这就是他的用户的真实需求。可以说,用户的需求,既造就了今天耿帅的成功,也成为他的“牢笼”。

  专做无用良品的“手工耿”大获成功,某种程度上,这也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对他的认可。其成功虽难复制,如何让“手工耿”品牌发挥更大效应,也是一条未知路,但从采访中,不难看出他仍保有一颗热爱做手工的初心,在社会对流量狂热追求的语境之下,这显得尤为珍贵。

  □张丰(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