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哪吒》超越《大圣》来源于传统的固守和突破

2019年07月3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变身后的哪吒形象。

  【聚光灯】

  7月26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式上映,票房成绩不断刷新纪录——创下了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和首周票房新纪录。截止到7月29日,《哪吒》的票房已经超过了8亿,超过《大圣归来》的9.56亿票房,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史上最高票房的电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超过15.3亿元票房的《疯狂动物城》(内地上映的动画票房最高)看来也不是难事。

  我们一直在期待什么时候能够有一部比肩《大圣归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有趣的是,那个在西游记里和孙悟空花式斗法的哪吒,已经站在前辈的肩上,眺望更广阔的未来了。不过,在高评价之外,也有相反的看法,认为其内容彻底颠覆传统,反抗父亲的哪吒变得父慈子孝……这些评价恰好反映了中国动画界摸索着向前行进的艰难现状,在泥地里仰望星空。

  中国动画不能脱离传统文化

  欧美业界也热衷于传统文化

  纵观中国火起来的动画电影,基本上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比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而上溯到上影厂时代,《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宝莲灯》等一些经典作品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经典很少有脱离传统文化的?

  其实就算是动画产业高度发达的欧美日的动画界,真正脱离了传统文化的作品其实也不多。

  以动画业巨头迪士尼为例,90年代那部轰动一时的动画片狮子王,其故事内核就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哈姆雷特》,这可是妥妥的传统文化。1996年上映的《钟楼怪人》灵感来自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在保留了原作故事的架构之后,迪士尼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重新演绎了这个经典的故事。而《爱丽丝梦游仙境》《罗宾汉》《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等经典作品,都是取材于欧美民间故事或是经典文学、童话作品。

  就算是米老鼠也都诞生90多年了,考虑到美国本身建国时间短(200多年),你要说米老鼠也是美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完全同意。

  日本动画自不必说,除了基于本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之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改编作品也非常多,比如日本第一部动画长片就是《白蛇传》。

  因此本国的动画作品取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故事、人物等等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你对这些东西最熟悉,改编熟悉故事的难度总比原创一个新的简单。

  市场仍有风险,业界需要求稳

  虽然近几年国内动画电影市场较过去繁荣了不少,但是我们要承认,这仍然是一个尴尬且充满风险的市场。

  由于国内的消费市场和观念的问题,动画片时至今日仍然被认为是只有小孩子才看的东西,因此市场主流几乎都是一些低幼向的作品,比如早期的《喜羊羊》,现在的《猪猪侠》。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畸形的市场,面对青少年和成人的动画作品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动画在制作水平、编剧水平、整体统筹上的进步非常缓慢,在有一段时间里发展甚至陷入了停滞。

  这样的市场环境导致我国在动画制作技术上与以迪士尼为首的好莱坞动画公司仍有差距,而要弥补技术上的差距,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故事、人物上破局。而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制作思路。

  比如以《魁拔》为代表的原创故事的路线。虽然这部作品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不错,人物塑造丰满,剧本扎实,然而就是火不了。从2011年到2014年,三部魁拔作品加起来票房才5000多万。残酷的市场竞争告诉我们,这种缺乏群众基础的,面向青少年的纯原创题材的作品非常难做,2000年之后,成功的纯原创题材国产动画电影不过只有《大鱼海棠》一部。

  另一种则是像《风语咒》《龙之谷》《熊出没》这样的依托成熟动画或是游戏IP做的动画电影,这类动画电影在制作之前就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其动画电影能够取得多少票房,基本取决于原作的粉丝基础。而现实的票房反馈其实也非常不错,可以预见未来国产动画电影,这一类型还是主流。

  第三种就是以《哪吒》《大圣归来》《白蛇缘起》这样的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这个类型实际上也是最容易成为爆款、最有可能出精品的。原因无他,庞大的受众和原作足够优秀的故事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广大观众们一方面对于这些故事烂熟于胸,一方面也想看到对这些老故事的新演绎。在这种心态下,只要改编到位,故事足够好,将会成为国产动画弥补技术差距的利器,也可以助力国产动画弯道超车。

  好的故事需要更高的改编水平

  虽然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是如何用好宝库里的资源,将故事变得更适应现代人的口味与审美才是真正考验电影创作者水平的。

  对于西游记这个大家熟悉的取经故事,《大圣归来》的编剧选择将其自我救赎的内核提取出来重新改编。而《白蛇缘起》讲的是白娘子和许仙前世的故事,改编起来更加自由。《哪吒》则是把命运这个主题深化,给我们带来一个堪称颠覆性的哪吒形象。

  这些作品的改编都很大胆,但是也很成功,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对故事内核的理解与把握。而近年来国产动画的一些改编并不成功,原因就在于改编幅度过大丢失了其精神内核。

  《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的接连成功,给国产动画的创作者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标杆。因此我也希望见到国内的动画创作者愿意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将他们用现代的影视语言重新表达,重新改编。

  当下许多影视公司都乐于学习迪士尼和好莱坞,那么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改编上,为什么不能也去学一学呢?

  □袁蕾(动漫评论人)

  颠覆传统和增加新意也很重要

  这版中父母的爱帮哪吒认识自己

  电影里哪吒年龄设定为婴幼儿,这个阶段主要通过父母和周围人的反应来认识自己,通俗地讲,妈妈看到宝宝就笑,宝宝从妈妈眼里看到自己的形象是美好的、值得被爱的。如果周围所有人以“魔鬼”的眼光注视一个孩子,他心中自己的形象就有非常大的概率是魔王,做出与魔王身份相应的事情。要是再加上天天焦虑地向他念叨“我怕你长大了要祸害人间”,这个心理预言十有八九会在将来变成现实,出现预期行为。

  《哪吒》好就好在看清了外在力量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承认突破心理预言的困难性。它本身就是一种不认命,不由外在力量掌握人格的形成,由自己规定“我是谁”的答案。同时,反抗又不是从天而降,它有非常现实而牢固的基础——来自父母的爱。面对“处死魔丸”的汹涌要求,李靖和夫人把哪吒关在家里保护起来,没有遗弃他。

  李靖一句“他是我儿”表达的是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他挨家挨户求百姓参加生日宴,争取哪吒被社会环境接纳。当李靖说出“真正能决定你的人是你自己”时,爱达到了高潮。父母给予了充足的爱之后,孩子才有可能建立起坚固的自我核心,经得起救小孩却被乡愚当作是拐带小孩的冤枉——明明是他用两年修炼的能力打败了真妖怪。

  从旧版的反父权走向了反一切限制

  传统的哪吒形象和故事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演变和流传都处在父权炽盛时期,主流思想为官方儒家思想,强调变态的“孝顺”,上了孝子榜的人在父母去世时有类似的评价:“哀毁过礼,杖而后起。”虚伪地尊孔,实际以“过礼”乖离孔子主张的“守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父权是挡在自由之路上的巨大障碍,哪吒剔骨还父具有强烈的反抗父权、反抗社会压迫的意义。

  当下社会已经发展、进步了,父权对人的局限不再是普遍、主要矛盾。这时人一方面向内要回答“我是谁”,突破天生的、遗传的因素带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要向外在环境的局限性挑战,比如影片中点出的人们心中的成见。

  现实生活里的“哪吒”可能是矮个子小孩,但想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既要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又要打破人们“个子矮不适合打篮球”的成见,最后通过努力练习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天生的条件中。《哪吒》中的哪吒争取的是现今社会人们向往的自由,它投注的视野更加广阔,从狭小的挣脱家庭束缚的主题走向了家庭以外的外在环境,如有形的群体环境、无形的命运、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势等等,奔向了更高更大更远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讲,李靖成为充满爱的严父、哪吒没有杀身还父自有其颠覆传统的当代意义所在。

  自由追求未完成,但热血值得赞赏

  传统哪吒剔骨后由师父太乙真人复活,借助了外力。魔童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把握住了成为自己的部分。但是他面对天劫时没有进行真正激烈的抗争,也没有独自抗天成功,反倒是全体龙族拔鳞铸成万鳞衣助敖丙完成了影片中壮怀激烈的一幕。由太乙真人和敖丙救回的魔童,并没有把掌握命运的口号变成现实。

  浪漫主义的热血架子下面,哪吒完整的成长过程缺失,觉醒和和解来得太快。影片的编导和片中的哪吒一样,有理想有目标,具体如何一步步成长,进入自如表达的天堂却有些模糊,只好冀望于即刻成神,热血与低俗笑点齐飞——哪怕是这样,有热血终归值得观看。

  □翠红(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