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北京新闻

蓝天野:每个角色都认真去创造

九旬老艺术家坚守舞台从事艺术创作与演出工作70余年,创造许多经典角色无人超越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2017年,蓝天野在排练厅导演戏时的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今年4月18日,由老艺术家蓝天野执导的话剧《贵妇还乡》亮相国家大剧院,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担纲主演,精彩连连,好评不断。

  1927年5月出生的蓝天野,今年已经92岁高龄,自1944年开始投身话剧事业,从事艺术创作与演出工作70余年,创造许多经典角色至今无人超越。

  学生罗琦说,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蓝天野:他是电视剧《封神榜》中仙风道骨的姜子牙,是《渴望》中温文儒雅的王子涛,或是话剧《茶馆》中丰神俊朗的秦二爷……即使已至耄耋之年,蓝天野的话剧形象还在不断丰富着:他是《家》中虚伪道学的冯乐山,是《甲子园》中饱含家园之情的黄仿吾等等。

  演了几十年的戏,到底演过多少个角色,蓝天野没做过精确统计,但每个角色,不论戏多戏少,“我都是认真去创造的。”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蓝天野,原名王润森,1927年生于河北饶阳县,1944年投身演剧事业。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蓝天野任专职导演兼演员。时隔多年他仍记得,北京人艺建院之初,不是马上排戏,而是用较长的时间体验生活,还让全院学习了两篇文章:《演员的道德观》和《演出的青春》。

  蓝天野从事艺术创作与演出工作70余年,离休后依然活跃在话剧界。先后荣获“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表彰”、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德艺双馨奖·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演了几十年的戏,到底演过多少个角色,他没做过精确统计,但每个角色,不论戏多戏少,即使是临时被拉去顶替群众演员,“我都是认真去创造的。”

  演话剧之初,他总是顶替上场,但从不敷衍。在《女店员》里,他顶替了一个商店支部书记的角色,有一小段过场戏。小商店的基层干部该什么样?这是个农民出身,又常动手运货干活儿的干部,尽管中年,还有点“少白头”。细细琢磨后,蓝天野弄了件衬衫,没扎在裤腰里,再将脸、手的颜色化得比较重,身上也弄了些白粉末。“油盐粮杂货店嘛,当时叫合作社,要进货,少不了要跟大伙一块儿扛米面。”扮上之后,同台演员不禁夸赞“是那么个人”。

  后来,众人皆知他是《茶馆》中的秦二爷,从1957年开始排练《茶馆》到1992年的“告别演出”, 蓝天野共演了374场《茶馆》,其实在这期间他也客串过群众。1963年又演《茶馆》,人手紧,一群乞丐的过场戏缺人,他自告奋勇演了个叫花子。因为他演的秦二爷是戏里的重要任务,导演还有点担心他让人认出来。蓝天野叫导演放宽了心,出演时,他从俊朗的秦二爷摇身一变,驼背、溜肩、叽叽嗦嗦,演得逼真。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言。蓝天野的口述回忆中说,其实也不是单冲这种精神干的,就是很自然由衷的兴趣,还真把这些“小角色”、“龙套”当成个人物去创造,没有豪言壮语,就是一种演员的习惯。

  充满热情和生趣的创造者

  想起蓝天野,学生罗琦总会想起米勒的油画《播种者》,在蕴藏生命的大地上,播种者不计较稻穗何时饱满,只是投入地施肥灌溉,看着禾苗一天天成长——她心中的蓝天野,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热情和生趣的创造者。

  2011年接演话剧《家》中冯乐山这个角色,是蓝天野因离休阔别舞台19年后的又一次创作。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本命年,八十四周岁粉墨登场,不是翻演保留剧目,而是演一个新的角色。

  蓝天野自1963年就正式转为了导演编制,1987年,整六十岁时办理了离休,自此不演了,也没有导戏了,虽说还有个《茶馆》每年上演几场,但直到1992年《茶馆》最后一次演出,就和话剧没有瓜葛了。

  北京人艺领导宴请邀约他出演话剧《家》,他笑称是“鸿门宴”,但接了这个角色后,照旧苦究,细读剧本和巴金小说。“是真名士自风流”,是他给角色的定位,但冯乐山内在本质是恶,他就从周边的“恶人”中找灵感,反复琢磨,不断累积、取舍,最后凝聚成他表演的人物。他说,戏是需要磨出来的。

  后来他在排练中不慎摔伤,手指骨折,起身后的第一句话是“对不住大家,让各位受惊了”。第二天,仍坚持带伤出现在排练现场。

  罗琦在《蓝天野:一事能狂便少年》文中提到,已至耄耋的蓝天野确实思维敏捷,身手灵活,去哪里多是独来独往。手杖原本只是他为话剧《家》中冯乐山设计的造型。那一跌之后,蓝天野开始用起手杖了。但手杖在蓝天野的手里,不只是为了防止跌倒,或是冯乐山身份的象征,更成为了他表现人物的重要道具。

  演戏几十年来,蓝天野累积了许多人物形象的图片资料,有新老照片,有报刊上剪下来的,也有少量自己速写下来的,总共有近千张。他通过积攒各种人物画像,揣摩画中人的内心,从中获取演戏的灵感。

  “我不可能演上千个人物,但是作为演员,你脑子里要积累很多人物形象和造型。”蓝天野曾这样说。

  你好,观众

  演戏几十年,蓝天野深得观众喜爱,收到观众来信是常事。观众给他写信,聊此前看过他出演的作品,或者导演的作品,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看着您的戏长大的。”

  演完电视剧《渴望》之后,蓝天野的“父亲”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有一位中年观众给他写了一封整整十七页的信,将其复杂坎坷的经历一一倾诉,一直没有得到父爱的他,真心诚意想让蓝天野做他的父亲。

  蓝天野歉疚回复“你受到感动,是因为这个戏,而我只是一个演员,我当不起。”对于所有把他和饰演角色混同的观众,他都会告知对方,“不对,你想的是戏里的人物,但我不是,我自己在生活当中,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从不将戏中人物带到生活中来。某县一中的校长邀约他为学生们上一堂政治思想课,他赶紧摇头,“我只是一个演员,没有资格给你们上政治思想课,既然我来了,就借用戏里的一句话,‘好人一生平安’吧。”

  90年代初上海某杂志向他约稿,他写了一篇《你好,观众》,这篇文章名字几经修改,最后又用回了原名,他说,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向观众问一声好。通常习惯把观众比作“上帝”,他不太喜欢这个比喻,他不信神,觉得对观众最好的称谓,就是“观众”。

  近几年,他演出后收到观众发来的短信,说他们看过戏受到感动,止不住地流泪,引发思考,这要比得到对他表演的夸赞还要高兴、激动,“这是观众的最高褒奖,我们的创造取得了应有的价值。”

  新京报记者 张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