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车市微观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车市微观

DS销量惨淡 中国市场去留两难

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品牌影响力不足,法式豪华车在中国市场难获成功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近年来中国市场上的法系车日子不太好过,尤其是法系高端豪华车的DS品牌,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只有1721辆,让这个数字乘以2,或许就是今年全年的销量。2018年DS的销量为3867辆,看来今年DS仍延续着下滑的惯性。自从进入中国市场后,DS的销量基本就是一年走下一个台阶。其中,2015年销量达到2.7万辆,创下了进入中国市场后销量的巅峰;2016年,销量为1.61万辆;2017年,销量仅为5800辆。

  然而,面对如此的惨淡情景,长安PSA总裁孟诺在今年年初表示“永远不会放弃中国市场”。DS为了挽救中国市场,祭出了最后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燃油车发力,希望2020款DS7的销量可以大幅增长;二是新能源车另辟蹊径,业内有传言DS正在和奇瑞谈合作,方向正是新能源。

  在中国市场品牌竞争力不足

  DS在海外本是雪铁龙旗下豪华品牌,在2011年被引入国内,2014年品牌独立,以法系高端的形象切入。但是,8年以来,虽然DS在法国的销量确实不错,但是在中国,至今还没有形成豪华品牌的市场口碑。

  对于DS品牌目前所处的尴尬境地,PSA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唐唯实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营销和宣传不给力,没有让中国消费者充分理解法式精湛工艺、法式豪华调性;二是合资公司长安标致雪铁龙运营和融资方面有问题。事实上,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BBA这类豪华品牌都要打价格战,推出各种入门级车款,还有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捷豹路虎等二线豪华品牌来分食剩下的市场,DS的溢价能力甚至连大众和别克都比不上,确实无法跻身主流豪华车企品牌。业内认为,归根结底,PSA在中国市场既没有足够的综合实力,也没有足够的历史积淀,去成就一个豪华车品牌。

  据了解,位于深圳的长安PSA工厂产能空置严重,于是在两年前就开始代工长安自主品牌车型。据媒体报道,长安汽车将新奔奔、逸动EV等车型的生产任务放在了CAPSA的深圳基地。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代工模式的前提是车型畅销,母厂产能不够,从长安近来大幅下滑的销量来推算,DS靠代工长安汽车的模式也是难以维持的。

  新车型亮点少无法助推品牌提升

  日前上市的2020款DS7,被业界认为或是DS品牌在中国市场背水一战的最后一搏。不过,寄希望于2020款DS7去提升DS的整体销量,恐怕不太可能实现。

  在外观和内饰上,2020款DS7依旧是延续了现款的设计风格,只是新增了流行银的车身配色,以及黑色RIVOLI CLAUDIA的真皮内饰。车身外观并没有新的亮点,2020款DS7的定价又和DS6入门级车型严重重合,前者售价20.89万元起,后者20.69万元起。其实,DS的很多车型都没有拉开差价,可以说是相互干扰。此外,六速变速箱也一直不受消费者的青睐。在丰田、本田、别克等品牌纷纷推出8AT、9AT、10AT变速箱并搭载到普通车型上时,坚持6AT的DS却没有要升级的计划。好在2020款DS7采用8挡手自一体,但是搭载的发动机依然还是1.6T,完全不太符合国人对豪华车的定义标准。

  DS自诩为豪华品牌,那么在紧凑级市场中,DS7直接的对手应该是宝马X1、奔驰GLA、奥迪Q3这三个实力强劲的对手。不过,DS7的价格要比BBA便宜不少,所以又要直面雷克萨斯、讴歌、英菲尼迪的竞争,而这些品牌的背后是丰田、本田、日产来撑腰。有业内人士指出,2020款DS7能够维持住现在的销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去留两难布局新能源前景难测

  据了解,PSA自2011年与长安汽车合资成立长安标致雪铁龙导入DS品牌以来,至2016年已经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就是在这种持续亏损的情况下,2017年6月,长安汽车再次与PSA签署深化合作战略协议,紧急向DS项目“输血”36亿元。

  近日,又有爆料称奇瑞正在和DS谈合作,大致的合作方向为新能源。在中国新能源豪华车市场,奥迪、奔驰等才刚刚发力,DS似乎还有“翻盘”的机会。业内认为,此次DS与奇瑞的合作,可能是DS看中了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想通过合作开发新能源车型,来弥补燃油车的差距。早在2011年,长安标致雪铁龙成立之初,就曾提出将新能源汽车合作纳入公司发展规划,生产更加节能环保的产品。然而8年的时间过去了,却迟迟未见DS的新能源车上市。终于,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DS带来了4款新能源动力车型,计划于2020年推出第一款新能源车型。可是,在燃油车迟迟未能打开市场的条件之下,DS的新能源车计划或许也难以一帆风顺,毕竟如今各家车企都已进驻新能源市场,竞争形势同样很惨烈。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次,或许是DS最后一次站在中国市场的十字路口:留下的话,产销量低下,产能空置严重,流水线开一天赔一天;离开的话,中法双方已经为重生这个老品牌投入了巨额资金,如今亏损严重,一旦放弃,谁来背锅承担?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