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中国的志异文化

2019年08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再有5天,就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了。如今科学昌明的时代,鬼似乎只是一个带给我们感官刺激的形象,用来挑起人心中的恐惧。尽管其存在有无早已不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但鬼在人类内心中的魅力却丝毫未减。在我们被半夜观看的鬼片吓得瑟瑟发抖时,或许从未想到古人也曾被同样的恐惧所支配。翻看古人留下的笔记小说,鬼故事的显要地位不容置喙。从《吕氏春秋》中的黎丘之鬼,到《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甚至在官方编纂的史书中,它也占据一席之地。在文士圈里,鬼之有无也作为严肃话题被讨论,从汉魏之际王充、阮瞻义正辞严的无鬼论,到清代蒲松龄、纪昀对无鬼论的讥讽揶揄,可以说,如果没有鬼的存在,文人的生活该有多么无聊。

  古人为何会对鬼有如此执念,以至不惮倾注笔墨心血,让它变得真实可信?鬼的本体是死亡,对鬼的执念当然也是源自于对死亡的好奇和困惑。人们恐惧死亡,因为它会彻底终结一切,但人们又期望死亡不会是彻底终结,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死去的人会再度重逢,生前的生活会继续延续。甚至,死后世界是比生前世界更加公平正义的世界。鲁迅在他的小说杂文中不止一次以鬼为譬喻,批判人间的种种不公与虚伪。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古人制作这些鬼故事时的内心真意:“鬼之为言归也”。带来死亡恐惧的鬼最终成为了人们希望的寄托:我们只是偶尔闯入了人间的鬼魂,历经人世的种种悲欢离别、苦乐哀怒,最终要回到那个死亡的世界,或许在那个世界中,人的故事比鬼的故事更加充满困惑、好奇和恐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