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IDG等明星创投“凑热闹”;尚无一家公司宣称实现盈利,有平台因此关停
保险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力量。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统保险领域的应用,保险科技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有不少公司已获资本青睐。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年初至今,共有14家保险科技创业公司成功获得融资,总金额超过20亿元。
融资背后,明星创投腾讯、IDG等都来“凑热闹”了。不过,与热闹的融资相比,几乎所有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都需要冷静地思考“盈利模式”这一问题。因为已经有平台终止运营,并在公告中坦言“我们没有找到通过互助服务盈利的模式,导致项目亏损严重”。
至于保险科技的发展前景,有资本方人士认为,保险科技是一个慢成长的行业,不管是技术积累、人才积累,还是渠道积累,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也有资本方面表示,“未来3-5年我们仍持续看好保险科技创业公司的投资机会,并积极寻找优秀投资标的。”
1
水滴公司、妙健康年内融资均超亿元
从14家保险科技创业公司的融资额来看,大多数公司融资额在千万元水平,融资额高达上亿元的,仅有水滴公司及妙健康两家公司。
其中,旗下拥有水滴保险商城、水滴互助、水滴筹等多项业务的水滴公司年内共获得两轮融资,总融资额约为16亿元,位列今年以来保险科技创业公司融资额之首。
今年3月,水滴公司获得B轮近5亿元融资,由腾讯领投,高榕资本、IDG资本、蓝驰创投等投资人跟投。6月,水滴公司获得C轮超10亿元融资,由博裕资本领投,腾讯公司、中金资本、高榕资本等投资机构跟投。
妙健康在今年4月2日对外宣布称,公司于近期完成近5亿元的C轮融资,由中国太保旗下的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翕然资本共同投资。据悉,妙健康是为数不多能吸引险企背景投资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妙健康是一家以健康行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健康科技公司,该公司有一项业务为“保险会员健康UP福利方案”。该方案能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好处,包括大大增加保险公司/业务员与客户接触的机会、提高客户成单的比例等。但是,针对公司与险企合作该项业务,妙健康有何优势等相关问题,妙健康方面并未回复新京报记者的采访。
此外,年内还有保险科技公司——栈略数据、豆包网今年的融资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分别达近亿元及9500万元。悟空保集团今年新推出“悟空互助社”和“悟空筹”两项业务,在今年获得6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2
腾讯、IDG“凑热闹” 看好创新和渠道
“投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主要看两个指标”,曲速资本创始合伙人杨轩告诉新京报记者,一是这家公司在具体的技术方面有突破与创新,无论是在投保之前还是投保之后,车险还是人身险,或者说是在理赔、售后等方面拥有一些技术,硬的科技都可以考虑。
“还有一类就是有渠道、有资源,不管是代理人渠道、代理人资源,还是C端渠道、C端资源,这就相当于它能承担流量渠道,可以比较快地把用户给拢起来,把收入做起来。”杨轩说。
据悉,曲速资本此前曾投资过锦鲤保、超级圆桌等保险科技创业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投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的创投公司中,不乏一些“明星”创投。比如,投资水滴公司的就有腾讯、IDG资本、中金资本、创新工场等。同时,58集团、梅花创投参与了悟空保旗下两项新业务的融资,红杉资本则参与了健康险科技公司圆心惠保的A轮融资,联想之星参与了保险解决方案提供商诺惠医疗的融资。保险行业亦涉足其中,妙健康即是一例。
蓝驰创投今年投资了水滴公司、企保科技等保险科技创业公司。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围绕医疗健康的网络互助平台是非常重要的细分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用户人群和巨大市场空间。”
曹巍说,基于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用一种创新、低成本的保障模式让用户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互保互助社区,帮助用户解决了初级风险保障和风险认知的问题,这是蓝驰认可的核心价值。
总的来说,从投资方角度来看,保险科技创业公司是否有科技创新、是否有较好的渠道资源、从事的细分业务是否有发展前景、领导者是否有足够的经验等,是能否获得融资的关键因素。
3
TO B端成融资热土 险企能获得什么?
新京报记者分析年内14家获得融资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业务类型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的业务相对细分,其中针对TO B端业务的公司占绝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保险风控、保险AI等领域。
今年获得近亿元融资的栈略数据,是一家专注于健康险风控领域的科技公司,服务于保险支付方,为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等合作伙伴提供企业级大数据风控解决方案。
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启明创投等投资的圆心惠保,是一家健康险科技公司,主要为保险公司提供产品精算定价、风险控制、用户获取和黏度等解决方案。企保科技业务对象也是保险公司,主要为保险公司提供智能保险机器人,涵盖客服、理赔、核保等多个环节。
针对这一现象,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保险科技创业公司提供的很多产品、创意,是保险公司所没有或难以执行的。这时,保险公司就需要与专门做科技的公司、团队合作。“针对某一方面,例如风险管理、承保、理赔等,一些公司甚至能运用场景进行保险产品的设计。”
“保险公司自身做科技化的投资,也是要花钱花精力的。而保险科技创业公司更贴近市场,更有创意,更加灵活,因此愿意跟其合作。”王国军称。
水滴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销售场景化方面,水滴公司已建立“事前保障+事后救助”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水滴公司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用户多维度健康相关数据,这对保险公司推出更精准的保险产品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4
尚无一家宣称盈利 17互助因无盈利模式关停
虽然保险科技创业公司近年来融资不断,但它们难以回避几乎所有创业公司需要面对的“盈利模式”问题。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TO B端的保险科技创业企业,目前的业务收入一方面来源于为保险公司销售产品后获得的佣金,另一方面来源于为保险公司提供产品设计、输出风控等技术产生的服务费用。总体而言,盈利模式相对清晰。
不过,对于TO C端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而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就更难一些,因为其面对的客户群体更为分散。
当然,无论是TO B端还是TO C端,目前还没有一家保险科技创业公司宣称自己已实现盈利。
现实情况或许更“惨烈”一些。保险互助平台“17互助”,在高峰时期曾有百万用户参与。该平台在今年4月19日发布《17互助平台终止运营公告》称,“一直以来,我们没有找到通过互助服务盈利的模式,导致项目亏损严重,同时,也没有资源持续推广互助服务,吸纳更多的会员。”
恒丰泰石董事总经理韩玮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有些保险科技创业公司会存在盈利难的问题,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因素。首先,市场需求没有达到预期,订单数量比设想的进展慢很多;其次,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市场中突然冒出了很多强有力的投资者,有的甚至遭遇降维竞争;此外,金融技术应用不达预期,或者技术更新太快,老技术还未成熟就被新技术革命;现金流管理不善、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等也是原因。
在杨轩看来,保险科技是一个慢成长的行业,不管是在技术积累、人才积累,还是渠道积累方面,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对于保险科技未来的发展前景,曹巍认为,在保险行业严监管、“保险姓保”、行业回归保障功能定位的政策指导下,保险行业整体处于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创新产品及服务的价值变革期。“未来3-5年我们仍持续看好保险科技创业公司的投资机会,并积极寻找优秀投资标的。”
新京报记者 潘亦纯 陈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