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不论陈岚与小凤雅一家之间横亘着怎样的天堑,是非曲直都要归于法律。
2019年8月14日,王凤雅去世一年之后,其家属诉微博大V、作家陈岚侵犯名誉权案,在上海开庭审理。这将“小凤雅之死”再次带回到公众视野内。
自“小凤雅之死”事件以来,围绕这家人“诈捐”、“虐待”、“弃疗”、“重男轻女”的质疑一直未曾停止过,小凤雅母亲杨美芹甚至患上了抑郁症。为了清白与尊严,小凤雅家人决定起诉这场舆论风暴的始作俑者陈岚,讨要一个公正的说法。
这场诉讼是小凤雅一家的“尊严之争”
应当说,这起诉讼的最终走向如何,还是要看法律的依法裁决。但是,从小凤雅爷爷一直强调的“尊严”与“清白”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公正的强烈渴望。
这种渴望,首先源于在舆论场中双方话语权的严重不对等。从去年事件发酵开始,面对网友的指责,小凤雅家人就一直在否认与辩解,且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背书。但在铺天盖地的网络声讨中,这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声音就像沉默的螺旋,淹没在被大V带动起来的群情激愤中,缺少同情,匮乏理解,让他们一家,在这一年中经历了很多煎熬。
有媒体报道称,小凤雅死后半年里,谩骂和威胁声,依旧像个幽灵,通过电话和短信方式,传递到小凤雅爷爷王太友和母亲杨美芹那里。且不论小凤雅家人诉求合理与否,这种网络暴力本身就是非正义的。
如果说,网络与短信上的谩骂,还可以选择性忽视,那农村舆论场对他们的冷漠,则彻底将这家人陷入孤立境地。这种与周遭生活环境的被动割裂,与人情冷暖的莫名变化,是一种更为严厉的惩罚。
以前,小凤雅爷爷王太友是真正受人“尊敬”的,走在路上,熟人见到都要先“敬”一支烟,然后再一起聊天说活,但现在多数人选择“敬而远之”。
在熟人社会的农村,于一个朴素的家庭而言,这是一种无声的惩罚。而村民舆论评价的骤变,在他们看来显然是不公平的。某种程度上,摆脱在村民中的负面评价,可能才是他们此番起诉陈岚的更大动机。王凤雅爷爷说,“当我胜诉,陈岚向我道歉时,我就可以拿着判决书,大声宣告我们是清白的了。”这句话所陈述的对象,正是当地村民。
所以,不管法院的判决结果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尊重这家人找寻尊严的努力,这首先是他们的权利。
基于两种生活经验的价值观碰撞
对这次诉讼,前一天晚上,被告陈岚就在微博上表示,她一定会出庭应诉,她表示此举是为保护“千千万万患病儿童的医疗权和生存权”的理想而斗争;但陈岚口中的“理想”在小凤雅家人那里,得到的回应是“毫不理解”。
某种程度上,正是她所谓的“理想”,才导致了小凤雅家人苦苦追寻“尊严”的窘境。两个看起来都极为正面的词汇,在立场对垒的双方那里,变成了一组矛盾体。
小凤雅爷爷的一句话,或许道出了真相的某一面:“我们是普通农民,她是城市精英”。农民/精英这个未必准确的身份划分,清晰地表达了两个群体存在的巨大隔膜。这无非是说,陈岚这样的社会精英对小凤雅家人这样的农民,存在太多偏见。
王凤雅事件,其实发展到现在,对其中的细节与纠葛,都缺乏一个权威说法。但是,陈岚甫一介入,就给这家人盖上了“虐待儿童”的戳。她可能是抱有善款被滥用的担心,但在缺少调查的情况下,这种认定无疑是一种武断判定。尽管后来陈岚在微博上向这家人表示道歉,但不久之后,道歉又被删除,足见她心中的隔膜仍未消除。
这种不太客观的想象,来自两个阶层迥然不同的生活经验。陈岚作为知名作家,属于典型的精英阶层,她未必能理解农村人面对贫困与疾病时的无助;同样,作为社会底层的小凤雅一家,对来自精英阶层的“莫名指摘”,同样也会觉得是一种冒犯。
就像奉俊昊新作《寄生虫》所呈现的那样,台阶上层的雇主一家,把下雨当成情趣;台阶下层的宋康昊一家,遇到下雨就如遇灾难,毫无容身之地。基于两种生活经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有时候总是难以避免。
但不论陈岚与小凤雅一家之间横亘着怎样的天堑,是非曲直都要归于法律。
只是希望,当下一次类似慈善纠纷发生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精英面前,底层的被救助者,能够有更多发言与辩解的机会,而不只是蜷缩在一隅,被误解,被“指控”,被堵塞了任何伸张尊严的机会。
□王言虎(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