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头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1: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方庄国营老饭馆燕龙餐厅今天“退休”

经营34年,顾客难忘焦熘丸子等招牌菜;常年提供平价早点,火烧夹油饼两块钱一套,豆浆5毛

2019年08月25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燕龙餐厅便宜实惠的早餐。
昨晚,60岁的燕龙餐厅负责人宗春娥忙着写单。
昨晚,最后一桌食客在燕龙餐厅点餐。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火烧夹油饼两块钱一套,豆浆5毛,焦熘丸子几乎是每桌必点菜品……30多年来,家住方庄的老街坊都有一个忘不了的味道,这就是老北京的国营馆子燕龙餐厅。今天将是餐馆的最后一个营业日。

  新京报讯 北京方庄有一家餐厅,不做外卖生意,不太欢迎手机支付,晚上8点就打烊。与众不同的还有餐厅简朴的装修,用了24年、漆面斑驳的老旧餐桌椅,以及便宜得不可思议的早点。

  这家有个性的老国营馆子燕龙餐厅,在陪伴了方庄人34年后今天闭店。有人怀念、感慨“老朋友”的离去;也有人评论餐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关门是必然的归宿。但不能改变的,是人们记忆中焦熘丸子、火烧夹油饼这些招牌菜。

  网红 新老主顾专程“拔草”感受老国营

  自从6月底传出要关门的消息,燕龙餐厅的生意火了。

  8月23日中午不到11点,只有21张餐桌的大堂里,已经没剩下几个空桌。再来的人,只能拿个号,等着翻台。

  顾客中有子女陪伴而来的老夫妇,他们是餐厅的老主顾,虽然家搬远了,但他们还惦记着这里熟悉的味道。

  也有慕名来体验老国营餐厅的年轻人,他们是特地来“拔草”的,餐厅成了网红之后,他们想来体验下父母那辈下馆子的样子。

  焦熘丸子几乎是每桌必点的菜品,老主顾不用翻菜单,就直接点出想吃的菜。

  “来个拍黄瓜,再来个花生米。”一位顾客点了俩凉菜,却被服务员告知,“凉菜都没了,点别的吧。”服务员解释,凉菜师傅走了,已经没人做凉菜了。

  “成了网红餐厅后,顾客一下多了,我们累多了,我想着再坚持坚持就过去了。”餐厅负责人宗春娥说话特直,她没想到餐厅的最后时光,会有这么多新老顾客来捧场。

  怀旧 来这里吃的不是环境是回忆

  嘈杂的大堂里,面对面的两个人说话都要提高音量,而服务员招呼客人更是靠吼,甚至会让人觉得说话不客气,嗓音那叫一个敞亮,冷不丁叫个号:“27号有没有!”有顾客说,回去之后脑袋还嗡嗡了一下午。

  有人不喜欢这里的服务,在美食社交平台给了差评,但喜欢的人压根儿不介意,他们怀念这种老国营的氛围。他们来这里,吃的不是环境,不是服务,而是回忆。

  中午1点半,吃饭的顾客不多了,不是没顾客上门,而是店里“霸气”的规矩,2点下班,1点半不接新客人。

  “下班了,下班了。”一有顾客进门,服务员就喊上两嗓子,告知顾客晚上再来。

  宗春娥这时候才有空坐下来歇歇脚。中午高峰期,她一会儿去叫号,一会儿去催菜,看到老顾客,还会上前去唠会儿家常,一刻没得歇。多年的辛劳,宗春娥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中午忙完店里的生意,下午还要抽空去医院。

  实惠

  ●“火烧夹油饼,咱老北京管这叫‘一套’,才两块钱,现在上哪儿找这么便宜的地方去?”

  70岁的关先生和妻子,特意在关门前来吃顿正餐,更让他不舍的,是燕龙餐厅的早餐:“火烧夹油饼,咱老北京管这叫‘一套’,这做得特好吃,还便宜,一套才两块钱,豆浆5毛,现在上哪儿找这么便宜的地方去?”关先生说,以前上班时他常来吃个早餐,现在退休了,虽然住得远了点,但几乎每个周末也得来一趟,买五套火烧夹油饼带回家,儿子儿媳也都喜欢吃。

  米饭炒菜的价格也不贵,一盘醋熘土豆丝只要10元,一大碗米饭2元。顾客章先生三个人吃了两荤两素,三瓶啤酒再加米饭,才花了130元。住在附近的居民,冲着这里干净卫生、经济实惠,把这里当成了食堂。

  能够做到物美价廉,与餐厅简朴的装修也有关系。老旧的餐桌椅,如果放到其他餐厅,可能会有违和感,而在这里,却有了岁月的味道。

  餐厅1995年装修时购置了这些桌椅,一直用到今天。坏了,员工自己修补一下,接着用。

  “老百姓图的是经济实惠,装修的钱、换桌椅的钱,不都得加到菜价里?来吃饭的顾客看重的不是环境,真请客的也不上我这来。”宗春娥说,没有房租,也是餐厅能够控制成本,低价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规矩

  ●晚上八点关门,因为早上四点半就要起来卖早点;为了不耽误堂食顾客,不做外卖生意。

  燕龙餐厅每天做早中晚餐,营业时间中午11点到2点,晚上5点到8点。在北京,晚上8点就关门的家常菜餐厅,着实不多。这里雷打不动的规矩是,7点半就不接待新客人了,这也让很多顾客觉得不可思议。

  宗春娥解释说,餐厅全年无休,春节都照常营业,8点关门是因为她的身体实在盯不住了,早上4点半就要起来卖早点,晚上只能早些关门。

  不仅关门早,在餐饮行业早已普及的移动支付,这里并不欢迎。特别是早餐时段,餐厅里贴着醒目的通知,只收现金。午晚餐时段,顾客提出刷微信支付,服务员起初都是拒绝的,劝说顾客用现金,实在没办法了才同意,“也许是我的观念有点老吧,我自己都不怎么用微信。”宗春娥说。

  还有绝大多数餐厅都会做的外卖生意,燕龙餐厅也是不做的。宗春娥说,做外卖就会耽误堂食的顾客,每天餐厅的客流量也都比较稳定,做好到店顾客的生意就够了:“我们经营这么些年,不亏损,也不挣大钱,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关门

  ●“都是三四十年的交情了,现在大家一块退休回家,餐厅也就自然关门了。”

  生意平平淡淡,但是宗春娥和餐厅的员工如同一家人。宗春娥今年60岁,10年前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坚持到现在,是为了能让餐厅的6个老员工都能顺利退休,餐厅一直开着,也是为了没到退休年龄的员工有个事儿干。今年,年纪最小的老员工也到了退休年龄,“我们都是三四十年的交情了,现在大家一块退休回家,餐厅也就自然关门了。”

  除了老员工,店里的服务员基本都是年轻人,她们都不叫宗春娥经理,而是叫“阿姨”,宗春娥管服务员叫一声“孩子”,称呼中透着亲切。服务员“小李子”今年40岁,已经在北京安家,还没有去找新的工作:“阿姨对我们可好了,我在餐厅干了20年,阿姨对我很照顾,我也真舍不得离开。”

  “这些年身体不好,关门对我来说是解脱了,终于解脱了。”宗春娥哈哈一笑,又说,“但一点不想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在这里工作了这么长的时间。”

  晚上8点,燕龙餐厅和往常一样打烊了。而在不远处的方庄美食街上大大小小的餐厅里,食客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城市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燕龙开业后,可以说是方庄的第一家餐厅。30多年过去,餐厅外其他的店面换了一批又一批,只剩下燕龙餐厅还是当初的模样。1993年,我第一次走进燕龙餐厅的大门。当时领导派我来是为了扶持燕龙餐厅,提高效益。我就一点一点摸索呗,找厨子换菜谱,菜不好没法生存。早点师傅老冯就是那时我从别的店面调过来的,做豆浆和豆腐脑。老冯每天早上3点多就起来磨豆子,5点半做好豆浆,而这碗豆浆,是很多老顾客都惦记的一口儿。——宗春娥

  新京报记者 王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