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水晶时代诞生18岁“最强厂牌”,以原创取胜,风格多变
| ||
腾讯视频《明日之子》水晶时代最强厂牌总决战在上周六落下了帷幕。18岁选手张钰琪凭借出众的原创实力,独特的音色和优异的整体表现,斩获最强厂牌,成为继毛不易、蔡维泽之后,又一位获此荣誉的创作型歌手,也是腾讯视频和哇唧唧哇联合出品的《明日之子》打造的首个女性音乐榜样。
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张钰琪坦言“希望自己的音乐能被更多人喜欢和认可”,并透露说以后想写出能打破语言障碍的中文歌,但她不会为了要创作而去创作。“我的人生不是说给自己定目标一定要写80首歌或者几百首歌。有创作欲望的时候就写,只有更舒服的状态,音乐才会更真诚。”
成长
希望我的音乐与大众产生共鸣
张钰琪在《明日之子3》的首期面试中,就以一首《Baby Don't Cry》获得准六星的好成绩;随后紧张的比赛过程中,她的原创作品如《Outside》《回答》《Light of Heaven》获得了星推官们的一致赞誉;总决赛上,她更是凭借两首极具人文关怀的原创歌曲《Another》和《也许明天不再忧愁》征服了星推官和观众。更难得的是,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张钰琪在“水晶榜”上的人气后来居上,从前十攀升至第一名的位置后,几乎一直“霸占”着水晶榜的榜首位置,直至夺冠。
张钰琪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她参加《明日之子》的初衷是因为自己有几首原创的歌,从没在舞台上唱给大家听过。“《明日之子3》相对别的节目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节目组)很尊重选手自己的想法,让我们唱自己想唱的歌。”三个月的“明日之旅”中,选手间的情谊和星推官的帮助都给张钰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平时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跟同龄人朝夕相处。选手们都非常优秀,每次在宿舍聊天,我都印象深刻。”
唱自己想唱的歌,有一起奋斗的伙伴,还能在星推官的帮助下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张钰琪在《明日之子3》的舞台上得到了认可也收获了成长。她说,自己以前都是独自创作,《明日之子3》里她尝试与人合作,“跟懂你的人一起合作,有时候会得到很多好的建议。合作找对了人,很好”。这个以话少著称的酷女孩,在节目最后一期写给星推官的信里说,“因为年轻,我可能任性可能无知无畏,但我希望在未来和社会达成音乐的共识”,这让龙丹妮大为惊讶。张钰琪解释说:“希望自己的音乐能被更多人认可,也希望我的歌会与大众产生共鸣,我会在这个过程中更了解世界。”但要是没有那么多人喜欢和共鸣呢?张钰琪也不介意:“尽量把自己发挥到最好,如果很多人喜欢当然更好,很少人喜欢,那也没有关系,这就是我嘛。”
音乐
想写打破语言障碍的中文歌
《明日之子3》的舞台上,张钰琪几乎每期都带来不同的原创作品,风格有复古、流行、抒情,并熟练切换中英文语言进行情感表达。被问起如何定义自己的风格,以及未来想写什么样风格的歌,张钰琪直言不想界定自己的风格。“每个人都不止一种风格吧,听到了解到了什么风格,就可能受到影响。我喜欢比较自由一点的,电子、乡村都可以。”
有网友评价说,张钰琪的原创歌曲很有欧美音乐的味道,尤其是备受赞誉的《Outside》。她大方承认受到了欧美音乐的影响,因为小时候在国际学校上学,听英文歌听得比较多,最喜欢的音乐前辈是Adele。“她几乎每年都出专辑,每一首歌都很有灵魂,都有她自己的很多想法在里面。我不知道她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但想象中她应该就是在生活中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创作吧。”
张钰琪凭借原创实力征服了《明日之子3》的星推官和观众,但她认为自己原创歌曲数量还不算多,“我很喜欢写歌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受到欧美音乐的影响,但张钰琪未来最想写好的还是中文歌。“写出好的中文歌是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底蕴还有世界观,但我现在还不够。我很希望我写出来的中文歌,唱出来可以不受语言的限制和阻碍,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听了都觉得很舒服,就是词和旋律都融为一体的感觉。”
未来
不会为创作而创作
《明日之子3》希望经过声乐、舞台表现、创作等技能培养,让被选出的最强厂牌具备面对市场的综合素质。随着总决赛的华丽谢幕,张钰琪也已经整装待发,即将以饱满姿态迎接未来的新挑战。但张钰琪更特别之处在于,虽然她还很年轻,但对音乐对人生都非常有主见,别人的建议可以听取但绝不盲从。
对于做歌手,张钰琪的态度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淡定。“做歌手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时间限制,80岁也可以。我的态度是喜欢就努力,不强求。”对于创作,张钰琪同样想得很清楚,不要为了创作而创作。不过,“最强厂牌”也带来压力,“我不希望它有,但实际会有。因为事情发生了,你就会去想它。”但张钰琪不觉得需要为此做出太多的改变,“因为这是我的人生”。
这样的张钰琪,倒是恰好贴合了本季《明日之子》的价值主张——“肆意生长、热爱无休”。她自己也表示,原创歌曲《Outside》和《也许明天不再忧愁》就是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就像《也许明天不再忧愁》的歌词,对于未来去向何方,她自己是有回答的——“头上总有群鹰带路,带我走出这片雾。”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