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深读

小粒咖啡背后的增收大局(2)

2019年09月0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黄家雄 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原所长

  【同题问答】

  你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大的变化和进步是什么?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原所长黄家雄

  过去是用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咖啡产业为了发展,曾实行“三光”政策——把山上的树砍光、烧光、挖光,再种植咖啡。现在实行“乔-灌-草”立体生态复合种植。远看像森林,近看是咖啡园,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亲历者说

  咖啡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发展边疆少数民族经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简称热经所)。1952年春,农业专家在云南一位傣族边民的院子里发现了咖啡种子资源,至此引入保山开始科学试种。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互相敌对、互不往来,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日常所需的咖啡原料被垄断。为了支援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对咖啡的需求,我国投入力量发展咖啡产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在云南建成全国小粒种咖啡生产基地,在海南建成全国中粒种咖啡生产基地。

  那些年,咖啡为换取苏联先进科技技术、支援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和“文革”影响,咖啡无法再出口。由于国人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再加上喝咖啡被视为资产阶级行为,咖啡产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到“文革”结束时,我国留存的咖啡种植面积仅剩2000余亩。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云南的大山里。1980年,中央有关部门在保山市召开全国咖啡工作会,咖啡产业迎来新生。

  1985年7月,我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现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来到热经所,致力于咖啡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三十多年来,我走遍了咖啡产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见证了我国咖啡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云南大部分咖啡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可以说集“老、少、边、穷”于一身。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这些地方如今已由经济社会发展的末梢转变为前沿阵地。

  目前,云南省咖啡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国的98%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咖啡产区。放眼全国,咖啡从业人员达到1000万人以上,咖啡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咖啡产业为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咖啡产业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农民腰包鼓起来了,住房由草房变成瓦房、楼房,环境也变美了,富裕后的咖农变得更文明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正在咖啡产区得到实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