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北京新闻

北京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贯通

基层社会治理“大网”越织越密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昨日,领秀慧谷社区,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张宏远志愿为社区孩子科普地质常识。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昨日,霍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四位老人正在下棋,享受乐在“棋”中。

  “居民可以在线上表达诉求,我们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信息,居民来参与”,领秀慧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体委员崔颖介绍,线上对接的模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截至9月5日,一个月时间内,昌平区已经有335场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线上对接、线下服务,参加服务的志愿者人数达到2339人次,接受志愿服务的居民22767人次。

  新京报讯 家门口有垃圾堆放怎么办?小区里停车问题怎么解决?社区组织的公益课堂如何参加?这些在社区治理中常见的问题,如今在北京可能仅靠一部手机就能够解决。

  今年以来,北京市着力推进“三个中心”贯通,即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社区组织的志愿活动、公益课堂被“一网打尽”,“三个中心”贯通将城市治理的“大网”越织越密。

  典型做法

  “北京昌平”APP成生活中的“法宝”

  昨日上午,在昌平区领秀慧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张宏远正拿着岩石标本给3位小朋友讲解基本地质知识。在他的身后,一整面墙的玻璃橱窗里展示着更多形态不同、质地各异的岩石标本。

  “这些都是我从办公室拿回来的”,张宏远的“正职”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教研室的一名教师,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领秀慧谷社区的在职党员,也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

  今年二季度,张宏远在社区开展了三次地质类知识的教学课,参与人群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年龄阶段。“下一步我准备开发一个线上模块,嵌入到北京昌平APP中,计划实现线上科普和预约课程等功能。”

  张宏远口中的“北京昌平”APP是昌平人生活离不开的“法宝”,2018年3月正式上线。随着融媒体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两项功能的前期融合,加之今年7月31日正式上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对接平台(以下简称“对接平台”),“三个中心”实现了贯通,平台下载量从42万增加至60余万。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绍坚介绍,新增的18万多注册用户都是由“对接平台”上线带来,且为居民知晓平台功能后的主动下载。

  刘绍坚介绍,“对接平台”真正在百姓诉求与社区接办之间实现了串联,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具体来说,居民通过“北京昌平”手机APP进入对接平台,在线上“下单”,反映自己的服务需求;文化组织员根据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进行“点单”,确定具体项目、实施时间、实施地点、参加人数等信息;志愿服务负责人同步接收上述信息,“派单”给具体志愿者,提供线下志愿服务。为保证志愿服务质量,文化组织员还会对志愿服务进行反馈评价,对全部志愿服务项目按年度进行评估、调整和奖励。

  初步效果

  “网络问政”与“12345”接诉即办形成合力

  “从对接平台上线一个多月来的实践看,初步达到了‘三个中心’贯通的目的。”刘绍坚介绍,昌平老百姓只需下载使用“北京昌平”手机APP,就可以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网络问政,办理网上政务,提出志愿服务诉求,实现“一端在手、生活无忧”。

  网络问政的活跃度大幅提高。刘绍坚介绍,尤其是“回天地区”的年轻用户,积极主动利用网络问政反映自己遇到的烦心事、揪心事,一天接到的网民诉求量少的时候20几条,最多的时候达到80多条,涉及停车、垃圾分类、路灯等社区治理常见问题。

  据了解,通过“北京昌平”APP反映出的群众想法会被收集至网信办,网信办将信息咨询类与诉求类信息拆分,诉求类信息会被共享至12345接诉即办平台。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和选择更多了,除拨打12345热线电话,还可以直接通过“三个中心”贯通平台直接线上反馈。

  从解决的效果上看,刘绍坚介绍,“后续的组织、督查、纪检都会‘上手’,解决了很多过去部门之间‘踢皮球’的疑难问题,网络问政解决的效果是不错的。”

  志愿服务也实现“突围”。“居民可以在线上表达诉求,我们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信息,居民来参与”,领秀慧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体委员崔颖介绍,线上对接的模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突破了社区志愿服务集中在老年人群体的限制,截至目前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注册志愿者已经达到200人。

  同时,线上对接的方便快捷等特点也直接传导到线下活动的具体组织与开展,突破了过去志愿服务线下对接效率相对较低,开展活动困难的难题。从昌平全区情况来看,截至9月5日,一个月时间内,已经有335场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线上对接、线下服务,参加服务的志愿者人数达到2339人次,接受志愿服务的居民22767人次。

  此外,对接平台还突破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辖区限制,既可以“引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加强了不同镇街、不同社区的沟通联系。

  探索经验

  从百姓需求出发,回归“群众获得感”价值节点

  作为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全新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备受关注。从昌平一区情况来看,截至今年5月31日前,全区各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37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已全部挂牌成立,实现组织体系的全覆盖。目前,“组织、制度、队伍、项目、平台”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总结探索经验,昌平区认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特别是“三个中心”贯通,其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可遵循16个字,即“简单方便、对接通畅、闭环管理、动态更新”。

  其中,“闭环管理”指从需求出发,到供给对接,再到评价结束,形成一个完整闭环,信息双向互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昌平区将群众越来越关心的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整合。霍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讲解员介绍,该实践所根据群众需求、志愿服务特长、社区场所资源“立项目”,目前确立的项目包括“百姓宣讲”志愿服务、为老义务理发志愿服务、红色放映厅、青少年素质拓展班等。

  “群众获得感”成为评价标准。从流程上看,基层群众接受志愿服务之后,由文化组织员根据群众反馈的意见进行评价,至此一项志愿服务的闭环才算全部完成。同时,昌平区还对平台的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实时跟踪提供志愿服务的项目数、参加的志愿者人数、接受志愿服务的群众数等数据,聘请第三方机构就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乡风民俗改善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据此,对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全面评价、动态优化,评估结果纳入部门和镇街的年度绩效考核。

  目前昌平区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昌平区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优化完善“北京昌平”APP;提升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多推出类似“回天有我”歌曲一类的“爆款”作品;此外,与时俱进,多推出能为百姓直接办事的政务服务项目,以及强化志愿服务效果监测,加强第三方评估结果运用,推出昌平特色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等,刘绍坚表示。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