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不用陪同、不打招呼、不看“盆景”……这样的大督查,贵在准、真、实,更是政府行政督查的创新。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9月2日以来,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的16个督查组在抵达各省区市后,马不停蹄地展开实地督查工作,通过线索核查、暗访督查、小范围访谈、实地走访等各种形式,深入一线,探访民情民意。这次大督查“不打招呼不看‘盆景’,一插到底奔基层”的风格也在舆论场引发一阵“旋风”。
据了解,这次大督查重点主要包括减税降费、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等五个方面,可谓切中时下的改革、发展重点与主要民生关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督查不只是范围大,更是力度大,魄力大。
诸如“隐藏身份,体验式暗访”、“不打招呼,突击现场检查”、“回头看,反复核实”等不走“指定线路”,不看“示范盆景”的督查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也是民心所向。公众期待这样的督查更多地走向社会治理。
不得不提的是,这次大督查之所以能实现“一插到底奔基层”,某种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今年四月份上线的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依托“互联网+督查”平台,国务院可以及时收集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线索,并根据上传上来的意见或建议改进工作。
跟以往的督查方式有很大改变的是,有了“互联网+督查”平台,国务院就掌握了一手的信息,如此就可以绕开地方官僚主义的虚掩与应付,直接通过公众提供的线索精准对接地方问题,然后在线下的大督查中“靶向治疗”,对症施治。这样的督查方式,既有利于更加全面精准地解决企业和公众关心的难点堵点问题,也有助于压减集中督查次数,提高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督查增效和基层减负并举。
比如此前满洲里乱收费事件,就是国务院根据企业在“互联网+督查”平台上反映的线索,然后派员到满洲里督查,发现满洲里口岸部分单位和企业存在违规乱收费、变相涨价收费等问题。而此轮督查之所以做到不打招呼,不看“盆景”,也正是因为国务院通过“互联网+督查”平台,提前掌握了重要线索、情况,做到精准督查。这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手段挖掘一手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督查的创新,有利于把督查推向纵深处。
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督查组所到之处,往往都能够发现一些民众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问题,或是通过明察暗访重新“打捞”一些被忽视的问题。这说明,基于“互联网+督查”的督查方式,也确实查出了问题,查出了实效。
“一插到底”、敢动真格的大督查,是实现有效督查、逼近“真相”的重要方式。事实上,与前几次相比,本次督查要求注重压减督查规模、精简督查环节、减轻基层负担,在措施上更具针对性、更显效率,也契合了社会对于改革、减负的更高要求。
更关键的一点是,国务院大督查所展现出的雷厉风行、直奔问题的高效姿态,也为地方和基层部门示范了一种直面问题、敢于揭短、求真务实的政风和作风。被查出问题的地方和部门,除了要及时改正、担责,更要反思,为何一些问题只有督查组才能发现,一些问题非要等到督查组的“亮剑”才能“迎刃而解”?
通过“互联网+督查”提前收集整理线索,精准聚焦;不用陪同、不打招呼、不看“盆景”……这样的大督查,贵在准、真、实。它是查问题,也是一次真切的作风示范。实现高效监督互动,需要这样的大督查,更需要将这种“动真格”、“实打实”的督查风格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