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比剪刀手拍照泄露指纹?其实没那么恐怖

2019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科技观察

  无论是指纹识别还是人脸识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非常安全的。

  最近,一则关于“比剪刀手拍照会泄露指纹”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

  有专家提醒公众,在拍照时自己比的剪刀手很容易泄露身份信息,基本上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还原出被摄者的指纹,在1.5米-3米的距离内拍摄的照片能还原出50%的指纹,只有超过3米拍摄的照片才难以提取其中的指纹。

  比剪刀手泄露指纹,没那么恐怖

  比剪刀手拍照真的会泄露指纹吗?事情没那么简单。

  在人的几大生物特征中,指纹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DNA、人脸特征、虹膜等。人的指纹的特征有个重要的特点是,不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当然了,每个人的指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否则,就不能作为身份识别了。

  直观的理解是,如果距离比较近,相机的像素足够高,比如和当前的主流的指纹识别算法要求的精度相当甚至更高,光线足够强,拍照的角度足够好,那么配合以人工智能的一些修正补偿的算法,理论上是可以提取到照片上的指纹特征的。

  但若要想提取指纹的局部细节特征,条件会很苛刻,一般情况还是难以达到这些理论上需要的条件的。

  而且,如果指纹泄露被人利用来破解手机或者指纹密码锁,在不法分子获得你的指纹信息之后,还必须接触到你的手机和密码锁,这又需要满足一个条件,才能实现真正的破解。

  从这一点来看,哪怕比剪刀手拍照泄露了指纹隐私,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对隐私泄露多些防范,并非多余

  这个消息为何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很大原因在于关于安全方面的事,很多时候很容易被过分解读。

  这一方面来自于人性的一个弱点——恐惧。因为恐惧,所以很多时候,一点事情很容易被放大。

  而且,很多安全相关的事情存在发生的概率,但没人能准确地说明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即使有人说出真相,也容易被淹没。因为人们的认知有个选择性偏差,经常是相信自己宁愿相信的,而不是事实。

  不过,说剪刀手容易泄露指纹隐私,的确能提高我们的警惕性。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生物识别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保护生物识别特征,就是保护个人隐私。一旦到了网上,对个人而言,就会完全无法控制。若个人因此而受到侵害,后悔也来不及。

  为了保护自己,就需要严守第一关,生物特征不要轻易泄露。这一点可能无法完全保证,但是首先要建立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建立第一道防火墙。

  就拿剪刀手这个事来说,你可以用剪刀手,但距离得远一些,或者发到网上之前先用图像处理软件磨一磨。

  安全无小事,首先要靠自己。就如同不久前出现的某换脸软件,刚开始很多人并不知道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不加思考地跟风玩,好在后来经过一些舆论的引导,很多人开始有自我保护意识了。照片千万张,安全第一条,三思而后行,准没错。

  不必因安全忧虑而放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最后,生物特征识别这个技术,是值得我们去用的,不能因为担心安全性而放弃它。

  无论是指纹识别还是人脸识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非常安全的。它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提供了方便。

  如果需要更安全,通常还有其他的办法。就手机而言,每个APP还有自己的密码,如果担心安全问题,那么在APP这个部分不用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识别,或者对于涉及花钱的APP,小金额的用人脸或指纹识别,大金额的还需要密码,这样虽然繁琐点但就挺保险。

  无论怎样,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但安全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在和不法分子的斗争中会越来越强。

  因此,不能因为潜在的威胁而放弃生物特征识别这种先进的安全技术,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各种交通工具可能带来潜在的事故而不使用它们一样。

  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智能化,生物特征识别作为身份的标识,使用场景会越来越多。而在未来,我们也会越来越依赖它。

  安全是一个体系,首先是要人有自我保护意识,还需要多重的安全技术,在此之外,还需要网络服务提供商做好保护个人隐私,保障个人身份安全的工作。只要这几个方面实现有效协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仍值得信赖。

  □刘兴亮(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