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北部、西部为山地丘陵,中部和东南部为冲积平原,整个地势呈自西向东阶梯分布。颍河水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全市土地面积1472平方公里,总共耕地面积125万亩。土壤母质为洪水冲积物,多为潮褐土,保水保肥。耕作生产性能良好,适于多种红土、黄土作物生长,为中药的种植、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史称“夏邑”、“阳翟”、“钧州”,以黄帝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钧瓷文化和画圣文化而闻名,而中医药文化是这些璀璨明珠中的一朵奇葩。禹州中医药文化根基深厚,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伏羲创九针、伊尹制汤液的传说。南朝宋国阳翟人褚登著《医论十篇》,开禹境先人医学著述之先河。
古往今来,历代先贤圣医在此行医采药,取得了中医药理论的伟大成就,名商大贾在此坐堂开庄,汇集天下药材,故得“天下药都”之称。自古就有“医到禹州方为妙,药到禹州倍生香”的说法,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还曾挥毫赞誉“禹州药都,中药之魂”。
寻访历史
“九蒸九晒”熟地黄工艺鲜为人知
“悠悠禹州,中华药都,中原腹地,得天独厚。夏启开国,郑韩华宫,吕相发迹,画圣耀祖。药王诊疾,医圣悬壶,洪武诏令,帮会辐辏,四海云集,盛彰药都。”这首《药都赋》开篇就介绍了禹州中药的独特地位,《黄帝内经》、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明朝的《救荒本草》,也皆与禹州有着深厚渊源。
俗话说,“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禹州拥有独特的中草药炮制技艺。不过,禹州九蒸九晒熟地黄的传说却鲜为人知。
禹州熟地黄始于药王孙思邈。据说,因为常吃熟地黄,孙思邈直到一百四十多岁才无病而终。
九蒸九晒熟地黄炮制工艺极为独特,并且质量上乘,曾经名传海内外。解放前,禹州熟地黄有名的三个品牌“赵隆太熟地黄”“杏林春熟地黄”“天兴堂熟地黄”都用的是九蒸九晒工艺。其中,历史最长、最有名的当数赵隆太中药堂生产的“赵隆太熟地黄”。因在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上参展,被列为清宫贡品。国内行家称之为“隆熟地”,东南亚人到禹州,只有买几斤“隆熟地”才敢说到过禹州。
据赵家后人介绍,赵隆太熟地黄在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生产,是赵隆太药铺“四大九蒸货”(熟地黄、山茱萸、黄精、槐豆或大黄)和二十八宿酒中,销量最大、最有名气的招牌药,中医处方中都以“隆太地”为熟地名称。上世纪八十年代禹州郭连一带还有老中医开“隆太地”处方的。赵家蒸熟地专门制有一高1.5米、直径0.8米的铜瓮,每次可装生地黄200斤,据老辈人说此铜瓮有300多年历史。由于蒸制过程忌铁、铝,当时没有不锈钢,只能用铜。每次蒸熟地时选优质地黄个大者洗净、润透,用特殊工艺处理后装入铜瓮。第一次蒸三天三夜,然后取出晾干,拌入熟地汁、黄酒、砂仁,用手揉搓均匀,再晒一天晾一夜,开始第二次蒸,以此类推至九蒸九晒,二十多天才能制成。
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炮制器具归公和老药工去世的影响下,“隆太地”的炮制工艺也彻底失传了。不过,可喜的是,在十年前,人们已经依据传说和现代工艺、设备,采用九蒸九晒工艺,成功复制出了“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的古法九蒸九晒熟地黄标准。
今日风貌
“合作社”引领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自古以来,许多禹州人以种植、采收中药材为主,代代相传。“春采茵陈夏采蒿,知母黄芩全年刨;九月上山采菊花,十月坡岭摘连翘。”此首脍炙人口的民谚,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常年的实践积累,禹州药农不仅善于种植管理,而且精通产地加工,以增加药物固有疗效。
目前,在种植方面,按照基地化、生态化、规范化要求,已发展连片种植基地200多个、省级现代化科技示范基地4个,重点发展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丹参、禹半夏、禹金银花、地黄7个草藤本道地药材品种和迷迭香、连翘、杜仲、银杏等木藤本药材品种。
由于种植中药材不同于种植其他农产品,其对产地的土质、土壤中的水分等种植技术要求极高,为此,禹州市推出“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目前已发展各类中药材种植经营组织230余家。
禹州市益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的是“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基地面积超过1000亩,种植药材七八种。“前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户自己包地种植中草药风险太大,而基地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药材,为他们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最后产出的药材也会统一销售,这样保证了药农们的产品销路不出问题。”负责人王民义说。
王民义介绍,公司与中国中医药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省中医药厅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旦基地或农户在种植药材时遇到问题,就会请专家及时指导,以免造成亏损。
为农户做好后勤保障,解决农户的种植技术、产品销路问题很重要,但种哪些药材同样很重要。因为药材的品种不同,价值也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农户的收入。“当然,有些药材在种植时投资大,风险也大,当农户来咨询时,我们通常会推荐他们去种植一些抗风险能力强且市场畅销的品种,并提前告诉他们种这种中药每亩地的年产量和市场平均价格是多少,例如党参、防风就是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中药材,它们每亩地年收入为5000-6000元左右。”王民义解释道。除了在种植品种上提高抗风险能力外,也需控制农户的种植规模,一般农户往往将规模控制在100亩以下是最合适的。
发展瓶颈
售药资质、种植区场问题亟待解决
禹州市金银花协会负责人介绍,在禹州,农民种植小麦、玉米,每亩一般收入1000元左右,而种植金银花每亩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若有疫情发生,每亩的收入更是成倍上升。
金银花,三月开花,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则色白,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禹州金银花因花棒短粗、色绿而称“禹密二花”,是金银花中的一等商品。
目前,全国金银花需求量达2000万公斤以上,而实际产量不足800万公斤,除了广东的加多宝饮料公司外,哈药集团等大型企业也在当地进行采购,北京汇源果汁等金银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更是把金银花视作珍宝,金银花的国际需求量很大。
作为连接农户与政府的桥梁,禹州市金银花协会不仅为农户提供种植方面的技术支持,还对接各研究单位的相关专家,向农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前人们种植金银花存在不少误区,好多人认为金银花只能生长在山区,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平原地区只要满足有水有肥的情况,产量反而更好,现在,禹州的金银花种植正在向平原地区发展。”禹州金银花协会负责人如是说。
截至目前,禹州种植金银花基地共14个,通过基地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村民种植金银花的热情,同时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禹州药业商会会长李昭介绍,目前禹州中药材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售药材的资质问题。“药农从地里收回来的药材都是很大很长的,跟小树一样,需要经过刀切才方便售卖。切之前属于原药是可以售卖的,一旦经过切片等处理,就属于饮片了,而售卖饮片是需要资质的。”李昭解释道,这对禹州中药材市场众多商户而言,并非易事。
此外,药材种植区的场地初加工用地问题、西部山区灌溉问题,则是困扰农户们主要的问题。中药材种植区别于普通农产品,其产出后需要专门的晾晒场地并进行场地初加工。某金银花种植基地的农户表示,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调、变更,很重要。
未来规划
完善追溯体系,建设健康小镇
通过对药材生长环境的监测,能够保证该环境中所生产产品的质量。禹州市药材管理委员会主任刘连科透露,禹州正在着力建设药材追溯体系,从药材标准仓储到规范交易、现代化交易,到产地初加工、采收、种植、种苗繁育标准化,到中药饮片、中药制剂规范化保证,实现全产业链的“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
除了对中医药文化、炮制技艺进行传承,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外,禹州还将以医药健康产业园为基础,依托中药材炮制技艺、中药饮片加工、道地药材培育、中药材种植、中医药保健、中医康复、中药材流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华夏药都健康小镇规划建设。
据了解,华夏药都健康小镇规划范围总面积约8.3平方公里,其中北部的种植游憩区面积约2.1平方公里;中部的医药创新区面积约3.8平方公里;南部的健康服务区面积约2.4平方公里。目标定位是:立足禹州发展优势,做足中医药健康产业文章,明确华夏药都健康小镇总体定位为中原健康产业新高地、健康旅游小镇新标杆、华夏医药文化新名片。
禹州市政府表示,建设华夏药都健康小镇,希望每一位来到禹州的游客,在饱览神垕古镇钧瓷文化、领略鸠山“野山水、漫生活”自然风光之后,都能够在药都健康小镇欣赏到园林式的中药材种植风光、嗅尝到沁人心脾的醇厚药香、见证到药业企业标准化的生产过程、体验到中医药健康理疗的神奇功效、品尝到药膳同源的养生美食,并卧听小镇四近颍水潺潺,切身感受“华夏药都”“药香禹州”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和无穷魅力。
禹州药材贸易始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其中药材交易市场也曾是全国最大的一个。近年来,禹州中药材市场的规模量、成交量却被亳州赶超。
李昭表示,同样作为药都,亳州地区为保护其中药产业,制定了符合当地发展的政策,期待禹州也能有相应的政策出台,从而保障当地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数说药都】
按照基地化、生态化、规范化要求,禹州已建成省级现代化科技示范基地4个。
禹州市已发展各类中药材种植经营组织230余家。
华夏药都健康小镇规划面积约8.3平方公里,其中医药创新区约3.8平方公里。
对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药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青山
传承中药炮制技艺 发扬中医中药文化
●新京报:现在的禹州,在中药方面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
朱青山:我小时候,禹州有着全国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都会到禹州购买中药材,那时候的禹州是名副其实的“药都”。
现在的禹州在市场方面确实不如从前了,主要原因是现在市场普遍分散。但是,在对药材的挑选、炮制方面,禹州有着独特的技艺。如今,政府非常支持禹州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我也建立了自己的中药传习馆,尽自己所能,将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发扬下去。希望禹州的药,能够销到全国各地,走出国门。
●新京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着什么样的使命?
朱青山:目前掌握禹州中药炮制技艺的人并不多,我是年纪最大的一个,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这件事。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现在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草药的加工炮制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使现在的禹州人和后来人,都明白禹州是中药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故乡,明白禹州是中药材的集散地,明白禹州中药材在加工炮制方面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让世世代代的人都明白中草药通过加工炮制后,对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新京报:作为青山药业创始人,将药厂建在朱阁乡有何意义?
朱青山:朱阁乡是我的家乡,2005年创办药厂时,作为医界标杆的企业,市政府在城东新区无偿划拨几十亩的土地,让我建厂,但我拒绝了,我还是决定把厂子建在家乡。以前家里太穷,乡亲们帮了我不少忙。
如今建厂在家乡,一来可以引导乡邻种植药材,增加收入;二来可以把大量闲散人员吸引到厂子来务工,让大家足不出户就有工资可赚;三是就近可以教一些有心学医的村里娃,在家乡多培养一些接班人,这从长远来看,更是好事一桩。
发展时间轴
● 明洪武年间,全国药商于禹州集结,药市为全国之冠。
● 1876年,十三帮会馆落成,为商人集结、议事的重要场所。
● 1985年3月,中断40年之久的全国性中药材交流大会重新举办。
● 1990年10月,禹州中药材市场正式建成开业。
● 1996年9月,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批准为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 1998年,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升级改造成占地面积400余亩,街道三纵十三横,门店2000余间的现代化专业市场。
● 2008年,“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禹州药会”被列入河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国中药行业首批中药材优秀产地县”称号。
● 2014年,被商务部确定为“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课题——中药材气调贮存养护试点单位”。
● 2016年,禹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基地”。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