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西北地区变暖变湿,既有利好也是警讯

2019年09月2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科普之家

  当变暖变湿后,传统干旱的西北地区就如同江南,作物和植被欣欣向荣,这是对其最大的利好。

  据报道,最近几年,西北地区的人感到,寒冷干旱的西北变得有点像南方了,不仅变暖,而且雨水变多,光秃秃的山变得绿茸茸的。很多人可能不信,但这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做支撑。

  过去200年西北地区已经在变暖,但直到最近50年才呈现出明显变暖趋势。尽管西北干旱区变暖幅度因季节和地域而存在差异,但是,冬季增暖最明显,约每10年增加0.5摄氏度,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春季增暖最小,约每10年增高0.27摄氏度,但是夏季增暖一般。

  同样,西北地区的降水也是近50年来明显提高。以1960-2010年为时间范围,西北地区降水与全国相比是突飞猛进,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约每10年6.1毫米,全国平均值则呈下降趋势,约每10年减少1.6毫米。

  传统意义上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地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5%。当这一广阔地区变得温和湿润时,传统干旱的西北地区就变得如同江南,作物和植被欣欣向荣,这是对西北最大的利好。

  一方面,西北地区变暖变湿可能有利于作物生长。人们生活所需的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扩大到向北和高海拔地区,给这一带的居民带来较好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同样可以利用这种难得的气候变化让植被加速生长或恢复,从而改变脆弱的生态。

  其中甘肃的情况就极为典型。2018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这固然主要是因为中国多年来注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植树绿化,但也与该地区的变湿变暖有莫大关系。

  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区变暖变湿也可能是种警讯。研究显示,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形成的,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降水自然增多。

  西北地区降水增多后,固然可以让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但也会出现“旱涝并存并增”的情况。2018年以来,黄河上游连续经历两个丰水年,多个水电站防汛压力增加,因而有可能造成水灾。

  另一方面,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冰川也会持续退缩,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20.88%和20.26%。冰川退缩和积雪持续减少,也会让西北地区的入湖流量慢慢减少。湖泊水位及面积在增加一定时间后,也会降低,从而影响人和生物用水,以及作物灌溉和植被所需。

  尽管西北在变暖变湿,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但千万年来形成的西北干旱环境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反而是全球变暖的大环境可能造成当地冰川的进一步融化。既影响当地的水资源,也有可能因冰川的缩小反过来影响中国和全球的气候。

  因此,对于西北地区的变暖变湿,我们应有全面的认知,对其利弊也应综合考量。

  □张田勘(专栏作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