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国货记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6:国货记

伊利 开创多个第一 引领乳业前行

首家引入利乐生产线,打破牛奶“保质期”局限;跨越长江成为全国性乳企,开创中国液态奶时代;打造全球健康生态圈,用全球资源服务消费者

2019年09月2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伊利集团。
2019年9月18日,伊利安慕希在东南亚上市。
2008年,老萨马兰奇和潘刚在北京奥运会结下深厚友谊;2018年,潘刚携手小萨马兰奇再次共筑奥运梦想。
伊利牧场提供优质奶源。

  在“没票寸步难行”的年代,一张奶卡凝结了呼和浩特市民陈继华与哥哥的美好记忆,很难喝到的牛奶也在北京市民张爱华的脑海中打下了“奢侈品”的烙印。改革开放后,牛奶从“没见过、没地儿买”,到种类丰富、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变化与中国乳企龙头伊利集团的多个“第一”分不开。

  从内蒙古的地方小厂,到引入利乐液态奶生产线,极大延长了液态奶保质期,开启中国的“液态奶时代”……多年来,伊利用技术和品质开启了中国乳业发展的新时代,改变了国人的饮奶习惯,并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

  进入消费升级新时代,伊利应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洞察市场需求,依托创新研发屡屡引领“国乳”潮流。在乳业全球化大背景下,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于今年4月首次提出“全球健康生态圈”概念,伊利正用全球优质资源让每一位消费者拥有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

  票证年代留下“白色记忆”

  在伊利集团乳业博物馆,收藏着45年前的一张“月份付奶卡片”,上面依稀印着“地方国营红旗区牛奶厂七三年”。那个年代,每次领取牛奶后,卡片上的对应日期都会盖上一块小小的红印,而取奶记录和饮奶时光仍然鲜活留存于百姓的记忆中。

  “那个时代票比钱管用,没票寸步难行。”提起过去,现年61岁的呼和浩特市民陈继华感慨万千。

  1953年10月,我国出台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票证时代”。细粮票、粗粮票、糕点票、豆腐票、棉花票、肥皂票、煤气票、节日票……在陈继华的记忆里,所有票证都关系着一家人的“福祉”,其中牛奶票令她印象最为深刻。

  刚上初中那会儿,陈继华身体特别不好,一个远房亲戚得知后,特意送来一张牛奶票。陈继华的哥哥从此多了一项任务——每天提着玻璃瓶子去供销站打牛奶。那年2月的一天,呼和浩特天寒地冻,哥哥从外面回来时膝盖和胳膊肘都摔破了,可是手里的牛奶瓶安然无恙。“每次回忆起这一幕,心里都不是滋味。”

  而在距离呼和浩特500公里的北京,59岁的张爱华对牛奶最为深刻的记忆,是大约20年前为给病中的母亲补身体,父亲每天特意到隔壁村打上一瓶鲜牛奶,还要严格在下午4时给母亲饮用。

  从此以后,牛奶成了张爱华全家人的营养首选,“每每觉得吃得差了,不够营养了,就想喝点牛奶找补找补。”张爱华说,如今生活变好了,牛奶种类越来越丰富,购买起来也非常便捷,但在她心里,牛奶仍然是珍贵的“奢侈品”。

  实际上,陈继华当年喝的牛奶来自伊利集团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1956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选择奶牛品种好、规模较大的7户奶牛养殖户组成养牛合作组。之后,养牛合作组不断壮大,更名为“呼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当时拥有1160头奶牛,日产牛奶700公斤,职工人数117名。

  据伊利老员工回忆,在过去的困难时期,呼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节衣缩食,凑钱买饲料,让奶牛吃饱吃好,力保牛奶的品质。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这些养牛人也没有想过放弃。正是他们,让许多中国人在票证时代留下了关于牛奶的“白色记忆”。

  迎来软纸盒里的牛奶时代

  从追着奶车打奶,到随时随地饮奶;从凭奶票排队订奶,到APP上“一键订奶”;从速溶奶粉、玻璃瓶老酸奶,到柜台里令人眼花缭乱的乳制品;从缺母乳的婴儿只能喝米糊糊、代乳粉,到为中国婴幼儿量身定制的“配方奶粉”;从呼和浩特一家地方乳企,到位列全球乳品行业八强,伊利的成长史反映出中国乳业的发展史。

  资料显示,1993年,由于各地相继取消鲜奶价格补贴,加之饲料成本大幅上涨,我国乳制品产量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后,通过一系列补救措施,国内原奶产量在1995年至1999年实现年均5%的递增,乳业也逐渐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993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6年,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据伊利老员工回忆,早年伊利牛奶虽然产量大、品质好,但囿于传统巴氏杀菌工艺,保质期短,无法长途运输至外地销售。当时利乐包装技术能使牛奶保质期延长6至8个月,但引进一条生产线要1000多万元,这对当时的伊利来说算是“天价”。

  1997年,伊利在全国率先引进两条利乐液奶生产线,将牛奶保质期大幅延长。这一举措不仅使伊利2000年的销售业绩冲破5亿元,还使国内乳企发展打破地域限制,从此开启中国乳业发展的新时代。

  引进技术仅是伊利解决发展难题的第一步。上世纪90年代,伊利虽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规模,也引进了很多高新技术,但这些技术的核心被卡在外国企业手里,生产线维护成本非常高。经过反复推敲,伊利终于掌握了维护甚至改进生产线的核心技术。伊利技术员还大胆创新,仅在一条生产线上的技术创新就接近20个。

  有了自主技术能力,国内的液态奶行业才登上新的台阶,全行业开始高速发展,软纸盒里的牛奶新时代来临。

  让国人爱上喝奶

  在解决全民饮奶的问题上,仅靠液奶生产线改进显然不够。伊利不仅要让全国消费者喝好奶,还要让更多人爱喝奶,喝上适合自己的乳制品。

  伊利调研发现,90%的中国人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症,饮奶后容易出现腹泻、腹胀等问题。为弄清楚乳糖酶缺乏对人体饮奶的影响,伊利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一次覆盖数千人的样本筛查。

  经过4年、上千次的实验,伊利研发小组通过“LHT乳糖水解技术”,将牛奶中90%以上的乳糖分解成易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生产了国内首款有效解决乳糖不耐受的舒化奶。2017年10月,伊利对舒化奶全新升级,更贴近消费者需求。

  在伊利执着扎实的产品研发上,“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一个典型例子。从2003年起,伊利开始研究中国母乳。历时17年,伊利选取中国东西南北中七个区域共43个市/县的健康妈妈采集母乳样本,获得累计达千万份母乳分析数据,建立了中国企业首个“母乳成分研究数据库”。

  在研究中,伊利发现中国母乳在一些成分含量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母乳有明显差异,中国宝宝需要更接近中国母乳成分的奶粉。之后,伊利依托母乳数据库研究发现,α-乳清蛋白和β-酪蛋白占母乳蛋白总量的60%左右,是构成宝宝免疫系统的重要营养物质。其“含α-乳清蛋白和β-酪蛋白的婴儿配方奶粉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也促进了国家婴幼儿奶粉标准的修订。

  在此基础上,伊利开发了“金领冠”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连续多年居国产奶粉销量第一。2019年7月,伊利再次切入高端细分市场,推出首款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塞纳牧”。

  为深入洞察消费需求,伊利于2016年搭建大数据雷达平台,目前已覆盖数据源420多个,积累消费者数据超过8.4亿条,有效数据量级达到全网声量的95%,确保伊利与消费者密切保持连接。伊利的畅轻酸奶,即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女性选酸奶时既要营养美味又要保持身材这一潜在需求后开发出来的。通过推进乳业智能化信息化,伊利打造“智慧乳业”,用科技创新为全产业链赋能。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孟素荷认为,伊利品牌中最有价值的是严密安全的溯源体系和产业链,“是其强大、稳定、面向一线的优秀研发团队”。2018年,伊利研发费用达到4.6亿元,远超同行业其他企业。这种对创新长期的关注和投入,体现了中国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和定位。

  在从“让国人喝上奶”到“爱上喝奶”的历程中,伊利成为中国人高度信赖的乳品之选。目前,伊利已拥有“伊利”母品牌20余个子品牌,其中,纯牛奶、安慕希、金典3个品牌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11个品牌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2019年亚洲品牌足迹报告》,伊利品牌渗透率高达90.9%,意味着全国超九成家庭选择伊利。报告显示,伊利各项指标数据在榜单中遥遥领先,成为中国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

  集全球资源服务消费者

  除研发创新外,全球化也是伊利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全球织网”战略下,伊利将构建全球资源体系、全球创新体系、全球市场体系,用全球最优质的资源服务消费者。

  今年4月,潘刚在中国企业界首次提出“全球健康生态圈”概念。在此理念引领下,伊利作为健康食品企业的先行者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践行者,不断加快国际化进程,让世界共享健康。

  早在2014年11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在新西兰揭牌,婴儿配方奶粉年产能达4.7万吨,总体投资额达30亿元,创造中新两国投资规模的纪录。2017年3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在奥克兰揭牌,因其“输出管理、输出标准、输出智慧”模式,成为落实“一带一路”的新典范。

  2019年8月,伊利又将新西兰第二大乳品合作社威仕兰(Westland)纳入麾下,成为加速全球产业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全球乳业资源体系布局同时,伊利品牌也走向海外市场。2018年10月,伊利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发布11款Joyday冰淇淋,陆续覆盖当地20多个城市,标志着伊利全面进入东南亚市场。同年11月29日,伊利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快速进入泰国市场,同时对周边国家形成辐射。今年9月18日,伊利安慕希在东南亚上市,这不仅是伊利品质再获海外市场认可的最新成果,也是伊利加速全球市场布局,更好服务全球消费者的有力举措。

  在今年8月举行的2019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峰会上,伊利联合世界20多家企业成立“全球健康合作伙伴发展联盟”。潘刚在会上表示,只有汇聚产业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力量,积极打造全球智慧链,持续优化全球价值链,才能让全球健康产业合作更加深入。

  自2014年起,伊利积极打造全球智慧链,在荷兰成立欧洲研发中心,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2018年,伊利将欧洲研发中心升级为欧洲创新中心,加快与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合作。

  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驱动力就是通过创新解决消费者的难题。企业如果能通过创新解决难题,就能抓住市场机遇,并体现在业绩上。2019年上半年,伊利营收为449.65亿元,同比增长13.58%;净利润为37.81亿元,同比增长9.71%。尼尔森数据显示,伊利综合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等核心指标持续领跑行业。

  在“伊利即品质”企业信条的引领下,伊利正积极打造“智慧乳业”,引领行业不断升级,持续推进共建“全球健康生态圈”,朝着“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的愿景迈进。

  国货记忆

  2014年,随着《变形金刚4》的热映,电影中出现的伊利舒化奶成为大家的热议话题。

  在中国,9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现象。发现这个问题后,潘刚认为伊利有责任去攻克这个问题,并提出伊利人的使命就是要将喝牛奶的人和不喝牛奶的人变成享受牛奶营养与健康的人。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2006年春节,整个伊利技术中心的员工都没有回家,经过上千次的模拟肠道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款乳糖水解牛奶,从此有更多的人可以舒适地喝上牛奶。

  ■ 高光时刻

  1956年 呼和浩特回民区成立养牛合作小组,即伊利前身。

  1996年 “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1997年 伊利引入利乐包装生产线,盒装常温牛奶由此诞生,开始把牛奶卖向全国市场。

  2005年 伊利成功牵手北京奥运会,成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服务的乳制品企业。

  2009年 伊利牵手上海世博会,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乳制品赞助商。

  2013年 伊利收购新西兰大洋洲乳业有限公司100%股权。

  2014年 伊利联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打造伊利欧洲研发中心。

  2016年 伊利跻身世界乳业八强、亚洲乳业第一。

  2017年 伊利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伊利是唯一同时服务夏季奥运和冬季奥运的“双奥”乳制品企业。

  2018年 伊利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开拓东南亚市场。

  2019年 伊利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品合作社威仕兰100%股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郭铁 本版图片/资料图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