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大理拱辰门“换脸”风波:文物保护莫被利益牵着走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议论风生

  

  发展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值得肯定,但别把真正的“资源”扔进垃圾桶。

  在经历了短暂“换脸”、经受了不小争议后,大理的拱辰门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本名。据10月9日云南大理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通报,即日起原貌恢复“拱辰门”字样。此前,大理巍山古城标志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拱辰楼基座门洞上方的“拱辰门”牌匾改为“巍山”,引发质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县,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古都。拱辰楼位于巍山县城南诏镇,始建于明朝,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物积淀不容小觑。但据我了解,早在2015年1月3日,拱辰楼就曾因电线故障导致起火,历经600余年历史风雨的古建筑毁于一旦。后虽经修复,但古建筑的风貌已严重受损,沧桑感与时代感已被新的物体取代,可谓一憾。

  这把大火,本已让众多古建筑爱好者和民众牵心于文物保护工作,此次贸然改名事件和当地的部分回应,难免加剧那份疑虑。

  10月3日,@名城巍山曾发声明解释“改名”的考量:一是“拱辰门”字样为1996年维修拱辰楼时设置,非文物本体;二是为进一步将巍山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助力巍山经济社会大发展。

  这一回应看似理由充分,实则问题连连。

  首先,“非文物本体”一说颇不专业。正如之前在《政府留言板》留言的网友所言,拱辰楼始建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门楣上方有“拱辰”二字,“拱辰门”也由此而来。后虽经修复,但名字沿用至今。

  文物价值不仅是物体本身,更是名称含义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名称承载了文物的灵魂。随意修改名称,不仅会削弱其自身的文物价值,更不利于文化内涵的传承。如果楼也翻新了,名字也改了,还上哪去寻找历史痕迹呢?

  至于“将巍山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助力经济发展”的理由,就更显牵强。对于巍山这样的古城来说,无论是吸引游客还是增强本地民众的文化自觉,靠的是真东西、老物件。人们身处其中,通过古建筑的造型、名称来感悟古人的所思所感所为。为了增强“品牌效应”,就把文物名字都统一成“巍山”,实则步入了“缘木求鱼”的歧路,实在不可取。

  另外,这改名程序似乎也问题不少。之前回应,“经县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组织召开各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征求会”“报请县政府同意”。但如今,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上级部门,他们并未收到任何形式的改名报批。

  这林林总总的情况表明,当地修缮过程中把“拱辰门”改为“巍山”的做法,未免过于随意。好在此番当地听取社会意见,及时改正,并未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改名”风波给当地以及各个地方都提了个醒:发展旅游资源值得肯定,但涉及文物,不同寻常,其时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意味着任何改动都要极其稳妥,别把真正的“资源”不小心扔进了垃圾桶。

  其实,在个别地方毁损文物和“拆真建假”的背后,往往都存在利益驱动,有的是政绩观偏差,有的是过度商业化。这就要求文物保护相关部门时刻保持清醒,莫被利益牵着走,真正将文保工作落到实处、执行到位,以防再出现这样的“闹剧”。

  □沐瑾(艺术媒体从业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