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年轻人: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向钱看;第三代杂交稻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
前不久在北京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予仪式的袁隆平已经回到湖南,10月12日,新京报记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见到90岁的袁老,他身穿白色西装,内搭粉红色衣领的衬衫,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抖擞。
袁隆平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没有想过退休的事情,最怕闲下来没有事情做。目前,他和团队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正在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记者注意到,袁隆平从北京回到湖南的这段时间也没有闲下来,还曾于10月9日到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小龙村参与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揭牌活动。在揭牌仪式上,他说,“选择灌阳作为工作站基地,主要原因是灌阳超级杂交稻和再生稻的产量非常高”。
研究杂交水稻之初曾被人说风凉话
新京报:上世纪60年代您为什么想到要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当时粮食非常短缺,(闹)饥荒饿死人。当时我是学农业的,亲眼看过路边、桥底下,有人没饭吃。提高粮食产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有一次我们在田里选种,偶然间遇到一个鹤立鸡群的水稻,长得非常好,非常大。我欣喜若狂,就把它留了下来。第二年种上去,结果抽穗的时候完了,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的大、小的小,没有一株像上一代一样好,我就非常失望。本来我的品种是要成“龙”的,结果是个“虫”。
新京报:后来为什么没有放弃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失望之余我来了灵感,常规稻不可能这么高高矮矮,我选的鹤立鸡群的稻子是个杂交稻,是个天然杂交稻!之后我就开始正式研究了。
新京报:当时做杂交水稻研究有阻力吗?
袁隆平:当时很多人看不到杂交稻的优势,我要说服大家支持杂交水稻研究。我们用常规稻做对照,把杂交稻种在田里面,种了四五分田。收获的时候大家都来看产量,结果稻谷的产量还减产5%,稻草增产60%。于是有人讲风凉话,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水稻大有发展前途。
新京报:后来是如何克服这些阻力的?
袁隆平:领导问还要不要做杂交水稻(研究),我说还要做。我说表面上我是失败的,本质上我是成功的。增产的稻草也是它的优势,是我们技术选择不当,如果我们改进技术,把优势改良到稻谷上,稻谷就可以增产。
“优势表现在稻草上是技术问题,但它有优势是原则问题。”就这么一句话,我说服了大家,最终单位支持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最大心愿是杂交稻高产并覆盖全球
新京报:目前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如何?
袁隆平:前几天总书记(在授予共和国勋章的时候)问水稻有什么进展,我跟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正向亩产1200公斤(每公顷18吨)冲刺。他点了一下头,说明总书记对粮食很关心。
10月22日有个测产,这几天天气好的话每公顷杂交水稻产量(可能)会达到18吨,如果阴天下雨,阳光不足,就达不到18吨。我们以后还要向每公顷试验田水稻产量达到20吨冲刺。
新京报:如今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袁隆平:我有两个目标,一个是高产,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我们在非洲搞得比较好的是马达加斯加,平均每公顷土地产量7吨左右,而他们当地的品种每公顷土地产量只有2.5吨到3吨。他们总统去年接见我,我就讲,我们最高产量达到十几吨,他们说这是天文数字,不敢想象。
新京报:为什么要将杂交水稻成果分享给其他国家?
袁隆平:非洲粮食短缺,其实我们帮助马达加斯加等国家,他们都没有钱,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富起来了,要帮他们的忙,支持他们发展杂交稻。
让杂交稻走出国门,推广开,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种植了杂交稻,按每公顷增产两吨来计算,就可以每年增产稻谷1亿6000万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所以,我第二个目标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为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都能起很大的作用。
新京报:您对非洲人民,未来的愿望和希望是什么,能不能用英文告诉大家?
袁隆平:Because China helps them to develop hybrid rice,African countries will have bright future tomorrow.(因为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杂交稻,非洲国家未来会很光明。)
新京报:杂交稻除了产量往上涨,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吗?比如口感?
袁隆平:上个世纪要解决温饱问题,让人们先吃饱,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有战略调整,不但要高产,还要优质。
原来认为优质和高产矛盾,其实不矛盾,只是难度大。我讲个故事,去年在青岛,我把我们的超级稻给日本稻米协会的副会长品尝,他讲“不错、不错,可以跟‘越光’媲美啊”。日本有个水稻品种叫“越光”,在北京超市卖80块钱一斤,我们亩产量远远高于“越光”,“越光”每亩地产量是800斤,我们超级稻是800公斤。
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
新京报:袁老,您90岁了身体还是很好呀。
袁隆平:身体还可以,就是有气喘病。我有几个健康的因素,第一是遗传性的,我的母亲身体就非常好,她也是活到90岁。
新京报:现在每天还有什么锻炼吗?
袁隆平:我喜欢运动,游泳、打排球。原来是天天打,现在是偶尔打一下,这是健康的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我比较乐观开朗,不为小事斤斤计较。
新京报:您虽然年纪大了,头脑反应还很敏捷。
袁隆平:我看的一本杂志讲,中国85岁以上的老人,60%有不同程度的痴呆。我今年去医院检查,我到底痴呆没有,医生问95加13是多少,我直接就答出来了,医生说“心算两位数都能算出来,没有痴呆”。
新京报:想过什么时候退休吗?
袁隆平:没有想过退休,一退休了就没有事情做,会有失落感。我是做研究的人,脑瓜不行我就完了。我主要还是动脑筋,幸好还没痴呆,我最怕痴呆。
新京报:您觉得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哪些精神品质?
袁隆平:大家都有梦想,但是有一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我的理想要靠做研究实现,每个人实现理想的方式不一样。但是现在有些年轻人有不太好的倾向,理想是赚大钱,当然可以赚钱,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
新京报记者 刘名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