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 ||
|
据新华社电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博览会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出席博览会的各国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习近平强调,举办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旨在为世界沿海国家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平台。希望大家秉承互信、互助、互利的原则,深化交流合作,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15日上午,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开幕。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蓝色机遇、共创未来”为主题,吸引450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蓝鲸1”号钻井平台……一大批在海上“各显神通”的高端装备,成为本届海博会最大看点。
深海载人潜水器
“深海勇士”更先进
本届海博会上,两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同时亮相。“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深度7000米级,可到达全球海洋面积的99.8%。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与其他国家载人潜水器比较,“蛟龙”号具有最大工作深度、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可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等特点。
2017年,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式交付。其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全面应用国产化技术和装备,充分并综合考虑了潜水器的实用性、经济性、维修性。“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表示,如果说“蛟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载人深潜俱乐部,“深海勇士”则代表中国潜水器可与世界先进潜水器并跑。
国产水下机器人
“海龙”“潜龙”双双露面
水下机器人通常分为载人潜水器、遥控水下机器人和自主水下机器人三类。本届海博会上,水下机器人“海龙”系列和“潜龙”系列双双露面。
“海龙二号”无人遥控潜水器可用于3500米以内大洋海底调查、海底热液及矿物取样、海洋石油工程服务以及海上救助打捞等水下遥控作业。“海龙三号”无人缆控潜水器最大作业水深6000米,具备海底自主巡线能力以及更强的推力、高清高速和重型设备搭载能力,支持搭载多种调查设备和重型取样工具。“海龙11000”设计最大工作深度为1.1万米,突破了传统缆控无人潜水器模式,大量采用创新技术。
“潜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深海装备,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潜龙二号”在机动性、避碰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潜龙三号”具备甲烷探测、深海照相以及磁力探测等热液异常探测功能。
造岛神器
“天鲲”号有多项世界之最
在本届海博会亮相的,还有被称为“造岛神器”的挖泥船“天鲲”号。今年三月,亚洲最大、中国首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正式投产首航。“天鲲”号船装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最大功率的输送系统和当前国际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泥泵输送功率达到17000千瓦,为世界最高功率配置,远程输送能力达15000米,也是世界之最,可实现自动挖泥、监控及无人操控。
据了解,“天鲲”号可以在1小时造出厚一米、面积相当于足球场大的陆地面积,适用于沿海及深远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围海造地。
“天鲲”号诞生前,“天鲸”号4500m3/h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已经是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大明星”。自2010年交付以来,“天鲸”号一直在南沙群岛活动,使中国迅速将小块礁石变成开阔的人工岛屿,已累计填海造岛十余座,其作业效率是周边国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天鲸”号也因此被誉为“南海造岛神器”。
中国首次可燃冰开采“功臣”
“蓝鲸1”号有37层楼高
2017年5月10日,中国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一股来自海底深处的气体迸发出熊熊火焰,燃烧60天后,中国向全球宣布中国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并在产气时长和产量两个领域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承担这次可燃冰试采任务的,就是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
“蓝鲸1”号有37层楼高,甲板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配备了27354台设备、4万多条管路,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是目前世界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95%的深海。
今年9月26日,“蓝鲸1”号的姊妹船,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号也正式命名交付。据悉,“蓝鲸2”号在试航中完成了国内首次DP3操作模式下的电力系统的闭环试验,实现了海洋工程能源及动力系统优化的重大突破。
■ 讲述
第1次和第10次南极之旅
海博会期间,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停靠深圳蛇口,昨日出发首航南极。
此次和“雪龙2”号一起前往南极的科考队员和船员中,既有10次出征的“老南极”,也有第一次前往南极的年轻人。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是个参加过11次南极考察的“老南极”,但对于这次“雪龙2”的首航,他依然非常期待。赵炎平告诉记者,“雪龙2”号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通过两次试航(海上试航和科考试航)及一次调试,目前船上各项设备的状况都非常好。“这是‘雪龙2’号首次去南极,因为它比‘雪龙’号吨位小,我们也特意做了遇到大风浪情况的应急预案,确保航行顺利。”
昨日是“雪龙2”号公众开放日,船员王林浩被安排在船尾主甲板上引导参观和为观众进行科普。王林浩是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19届毕业生,在“雪龙2”号上负责电机工作。他的工作岗位在位于“雪龙2”号最底部的机舱,“如果把船比作一个人的话,机舱就相当于心脏,虽然‘不见天日’,但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南极之旅,王林浩“心情很激动”。“这是‘雪龙2’号的首航,也是我的首航。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我都准备好了。”
昨日对外开放的“雪龙2”号生活区域,一位厨师小哥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一次去南极,“可激动了。”他笑呵呵地说,去南极最期待的,就是摸一摸企鹅。
和第一次前往南极的年轻人们比起来,“雪龙2”号机匠长方平显得平静很多。在甲板上,方平指着一个浮标告诉记者,这就是将布设在南大洋的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
“这是我第10次去南极,一切都很熟悉了,但这次能陪伴‘雪龙2’号首航,觉得很荣幸。”方平说。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