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匡明表示,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
在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慢病是横在许多家庭面前的问题。10月16日,智云健康召开智云慢病大数据中心启动会暨媒体发布会。
慢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或“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总体目标要求,到2022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到2030年,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中国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造成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原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大数据办公室主任曾良怀,北京市发改委医保办、原北京市医保处处长王友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中电数据董事长李世锋,智云健康创始人匡明在智云慢病大数据中心启动会上就慢病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大数据对慢病防控有积极作用
糖尿病等慢病一直是部分人群的困扰,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慢病领域各环节都存在待发展部分,大数据能在其中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孔灵芝表示,慢病确实需要加强管理,而慢病管理将向大数据化和个体化发展,同时,数据的标准化问题非常重要。“这么多流量数据,到底以哪个为准?怎么来衡量?”孔灵芝认为,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大数据才有价值,才能做到对慢病的有效指导。“有了这样的大数据以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去分析这些特点,不管是糖尿病也好,心血管病也好,肿瘤也好,精细化地分析它,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有非常好的效果”。
“我经常问,数据来源准确吗?数据是怎样采集的?大量数据不等于大数据。”朱大龙称,从临床工作者角度来讲,利用大数据来对慢病进行管理,能够减轻专业人员的压力,国家层面如果有规范、有标准、有监管就是最理想的。以糖尿病为例,该病可能会涉及病人的心脏、肾脏等,因此临床研究非常重要,同样需要基于准确和可靠的大数据,如果数据不可靠、不准确,反而可能给国家造成麻烦。
李世锋认为,中国14亿人口,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尤其是慢病。在中国,慢病的绝对人数在世界上肯定是第一,无论是糖尿病、心血管还是呼吸疾病。他提到,2016年6月,在国家卫计委的推动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医疗大数据应规范化,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惠民、惠企、惠政的方向。李世锋说:“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目前我们从医院获得的临床数据,已经具备相应的应用价值,我们通常说互联网+也好,智慧医疗也好,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可靠的全量数据,都将是空中楼阁。”
慢病大数据行业商业模式初显
“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例如人工智能、5G等,都在起步过程中。”李世锋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包括大数据在内,这些技术很早就有,只是现在效能越来越显现。医疗健康大数据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跟医疗行业规则、诊疗路径结合,提升精准度,改善相关质量。他还称,梳理了相关应用后发现,智云在慢病管理赛道上是领先的,无论是相关慢病管理的经验,还是管理的流程,都能体现出明显的管理效能。
匡明直言,“我们公司本职上是做慢病管理的一家公司,主要的慢性疾病都覆盖了。我们主要是跟医院合作的模式,连接医院的系统,给医院赋能,建立整个慢病生态体系,同时也为整个生态体系赋能。”说到盈利模式,以我们公司为例,我们能为他们赋能,自然就能赚到钱。匡明举例称,有了数据和案例,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提升了整个医药流通体系的系统性效率,公司可以拿到服务性收入,并从中获利。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孔灵芝表示,企业在进行商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标准化发展,真正能够把事业做成行业、政府、社会、专家都能认同的标准化体系,让标准化引领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发展,更多地造福慢病患者,让整个社会受益。
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受关注
有观点表明,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观察站数据,全球每年有41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71%。在缺乏有效干预措施的情形下,非传染性疾病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目前,医疗健康大数据在疾病治疗和防控的应用上受到关注。
曾良怀指出,慢性病群体很大,有很多需求。谈到医疗健康大数据是一个大的话题,里面有很多细分的赛道,规范的、标准化的数据比较少。数据一旦不规范、没有标准化,就没法应用起来,“所以慢病大数据中心的成立,对咱们在慢病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相关大数据企业都应该为中国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发展做出更好的探索”。
李世锋表示,目前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服务于药企,用于新药研制等;第二,服务于保险,当然跟社保有合作;第三,智慧应用,就是包括慢病管理、辅助诊疗等;第四,科研。他指出,医疗健康大数据是一项创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由政府主导,国企、央企、全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用都要来参与,共同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
朱大龙认为,糖尿病病人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慢病的预防工作可以利用大数据,在互联网(手机)当中实现。从儿童抓起、从日常生活中抓起,比如预防超重、预防肥胖,对糖尿病、高血压的预防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因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并不需要用药的管理,还需要生活方式的管理,有了大数据,可以非常好地帮助慢病预防工作的实现。
匡明提到,有了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他认为,数据有误差不要紧,“第一,我们要规范清楚数据源是不是合法合规,是不是有价值的;第二,我们要有标准化的处理数据的方式;第三,我们要定义好数据输出的接口,这样我们就能越来越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王友学称,慢病管理,是国家落实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任务抓手,包括智云慢病大数据中心在内的应用,可以把国家有关慢病管理的要求具体化。“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于形式,如果能够从量化上,通过大数据找到更明确的病人,持续关注哪些病人实际在治疗了,而且取得效果了”。王友学表示,应该把所有人都纳入管理,这样才能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促进医改工作的发展,“我们过去曾说一句话,在扶贫道路上一个不能少,在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也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
新京报记者 刘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