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和区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街道、社区等各方代表齐聚;探索引导居民参与街区更新
| ||
|
“我建议小区的石板路换透水砖”“我们小区能不能加装晒衣杆?”10月16日下午,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社区居委会二楼的文化空间里,居民们依次在话筒前提出对社区提升的建议。
这是老山街道尝试开展的第一场“开放空间讨论会”, 主题为“有机更新机遇与挑战”。约30位来自老山东里北社区的居民,和石景山区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和物业公司的各方代表面对面坐成一圈,根据制定好的“议事规则”,开展了一场“圆桌讨论”。
今年,北京市明确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城市更新模式,东城、西城、朝阳等各区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街区更新路径。老山东里北社区的“开放空间讨论会”,是石景山区引导居民参与街区更新、建立共商机制的全新探索。
现场
政府居民面对面,现场回应电梯等焦点问题
讨论会现场,居民们各自在话题纸上写下“我的题目”并现场讲述,再根据题目类型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一位代表轮流发言,表达小组的汇总意见。
讨论会现场,居民们围绕停车管理、绿化改造、增设公共设施等问题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建议。记者注意到,电梯及停车问题成为现场提及最多的字眼。
随后,政府部门和小区物业现场答疑回应。针对有居民提出的更换老旧电梯、糟朽排污管的问题,物业回应称,公司将于年底梳理大中修改造计划,纳入计划的第二年即可出资改造。对电梯损坏的问题,物业代表则表示“明天就安排人查看”。
讨论会最后,石景山区副区长齐春利在现场对居民们说:“大家提出的问题我都记下了,纳入下一步我们解决的工作方案中。”
“这个会的形式很好,让老百姓先说话,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集中发言既节约时间又能形成讨论,希望以后经常开。”居民朴阿姨说,今天自己提的是停车位和加装电梯的问题,“听到物业回应,知道这都是需要一段时间慢慢解决的问题,我们也能理解。”
探访
社区更新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可视门禁亮眼
据了解,老山街道东里北社区建于1998年至1999年,常住人口5000余人,房主大部分为首钢离退休职工,老龄人口占约28%。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长期缺乏规范的物业管理,小区存在公共设施老旧、车辆管理无序、社区环境脏乱等问题,居民反映强烈。
自今年8月起,这里的面貌却大变样。社区内所有占道地锁全部拆除,小区出入口道闸安装了封闭式管理设施,清理了楼道堆物堆料,光纤电缆等室外飞线也已统一治理收纳……自此,东里北社区也成为了石景山区社区有机更新的“样板小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每个楼门右侧都有一块醒目的电子屏幕。老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可视门禁系统可以用人脸识别、门禁卡等6种方式打开,“当有客人访问时主人还可通过远程电话开门”。
此外,一个形似公交车站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站格外亮眼。据介绍,老山东里北社区于2011年11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从去年起,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模式,对小区内原有31处“干湿两分类”桶站进行升级改造。今年9月29日,这个垃圾分类积分站开始投入使用,居民正确投放厨余垃圾可用积分兑换一些生活用品。
记者了解到,今年,石景山区与首开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推进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和物业服务管理,选定老山东里北社区作为试点。
经验
创新民意表达形式,“圆桌讨论”拟常态化
老山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冲介绍,目前街道已经形成了有机更新规划思路的初步方案。此前,通过老街坊议事厅等方式汇集了“10+1”类问题,包括小区封闭停车管理、室外飞线、楼道粉刷、安装门禁、绿化整理等等,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次讨论会相当于第一阶段的总结,听听老百姓对前期工作的意见,发现新问题。”
周冲介绍,有机更新的概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硬件提升、解决居民楼前屋后事,更多的是突出共同缔造的理念。“像今天的开放空间讨论会,我们希望形成一个长期的机制,把居民凝聚到一起出谋划策,探讨我们的‘家’未来要建成什么样。”
记者了解到,此前东里北社区已经推行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包括在石景山区150个社区均已建立的“老街坊议事厅”,以及东里北社区自2014年起自创的居民自治品牌“小巷总理”。
据齐春利介绍,石景山区这次和首开集团合作,就是要在全区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城市更新打造出一个新路径。在老山东里北社区试点的基础上,全区每个街道都将选取1个老旧小区进行更新提升,计划今年底前全部完成。目前9个街道均已明确试点小区,下一步准备来东里北社区调研,再根据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
而像今天这种开放讨论,就是探索如何让居民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到街区更新中来。“这样的讨论以后要经常做,今后在全区推开,建立一种长期的共商机制。”齐春利说。
■ 链接
多区建立居民共商机制不同形式探索街区更新
城市更新的概念早已不陌生。今年,北京市提出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城市更新模式。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多区已结合自身特色,对街区更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其中,东、西城分别划出82个、101个街区,分类进行改造提升,并在部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引入了“共生院”模式。朝阳区提出在43个街乡建设57个从设施与功能、空间与交往、生活与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满足居民需要的“全要素小区”,并逐年扩大推进范围。
而在引导居民参与方面,各区也尝试建立了多种机制。
在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四条,“小院议事厅”正是一种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方式。朝阳门街道成立了“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由居民、产权单位、社区、专家等组成,居民可参与共同设计院落改造方案。同时,引导居民协商制定了《小院公约》,选出“小院管家”。
在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成立了“白塔寺街区理事会”,让居民代表、驻区单位、商户代表和专家等,都可参与到未来这一街区的规划。此外朝阳区的“居民议事厅”也已在城乡实现全覆盖。
新京报记者 周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