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修复版《开国大典》10月18日上映,新京报专访业内人士揭秘电影修复行业形态
| ||
| ||
| ||
修复电影是一项枯燥乏味又艰辛的巨大工程,但意义非凡。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经典电影以数字高清修复版的面貌重登院线,电影修复这个行业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些经典带着更加清晰生动的形象重新出现在大银幕上,接受观众的检验。其中有《英雄本色》、《阿飞正传》等一批老港片;也有《大闹天宫》、《邋遢大王奇遇记》等经典国产动画,还有10月18日在院线上映的《开国大典》……很多电影节也开始开设“修复经典”单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怀旧观影热潮,这些电影的重现也带来了很多新名词,如4K修复、分辨率数据、胶片还原等。对大多数人来说,电影修复工作依旧是一个神秘地带,是什么样的技术让老电影焕发全新的生命力,修复要经过多少工序?哪些人在从事这门工作?观众又如何看待修复电影?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业内从事电影修复的专家和学者,抽样调查观众对修复电影的看法,总结分析修复电影在影市的市场现象,揭开这个行业的神秘面纱。
《开国大典》
黄建新看4K修复版有穿越的感觉
在前不久上映的电影《决胜时刻》中,经过修复的开国大典影像以彩色4K超清画质出现在大银幕上,这段4分钟的彩色纪实影像被无数观众称为电影的最大看点和惊喜,但就是这四分钟,在导演黄建新看来这段纪录片段能够以如此清晰的方式出现在影片中是一种天作之合:“有人跟我说,手机上看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的彩色录像,我一听就觉得很不寻常,因为我拍摄《建国大业》的时候,找遍了国内的资料库也只是几段黑白影像。”
黄建新了解到,其实1949年的开国大典原来是有彩色影像的,当时中央政府还专门邀请了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来拍摄,遗憾的是一场意外火灾毁掉了这些珍贵资料,最后被抢救出的残余胶片,正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片段。后来黄建新派了团队去俄罗斯找这些资料,找到了一段4分钟、16毫米胶片拍摄的开国大典的影像,于是就买了下来。由于时隔70年,胶片质量已经变得极差,经过转4K技术后,才让胶片重获新生,“我听说4K转换技术可以做出来就非常激动,于是找到一家公司两个月时间加班熬夜做出来,后来我看到这段珍贵原片,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和蔼眼光,自己都有穿越的感觉。”
胶片划痕一天只能修复一秒
10月18日,上映的《开国大典》的修复工作由三维六度(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负责完成,他们在去年9月就有了这个念头。正如同传统修复技术,修复的基本单位依然是人工。修复师在重新扫描胶片后,需要一帧一帧修掉胶片上的脏污、裂痕、变色。
《开国大典》总制片人、三维六度首席技术官周苏岳告诉新京报记者,整部电影共包含1082个镜头、24万帧画面,镜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资料片,共有72个镜头,占比6%(这些资料片镜头来源于1949年及1949年之前战场记者所拍摄);第二类是全新拍摄经特效合成做旧的镜头,占比6%;剩余88%的镜头则是1989年实拍的彩色画面。他坦诚地表示,“对我们来说修复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影片中72个资料片镜头,这些镜头在影片中只占十分钟,但事实上却花费了600个人/天去完成这件事,用了整个修复团队70%的时间。”
据悉,这72个资料片镜头是1949年及1949年之前战场记者所拍摄的,分别是8毫米和18毫米的黑白片,当年《开国大典》把这些资料片翻印到35毫米的胶片时,呈现在大屏幕上的画质损害较大,这也给30年后的修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旧资料片不仅镜头不稳定,很多胶片还存在大量划痕,最难修的是夜戏、雨戏、烟雾戏、特效戏和高亮戏,有时候修复一个镜头要做三天,有时一个镜头可能只需要十分钟。这些片子是当年剪进来的,用光学方式又重新复制的,因此它原有的脏点、油污、划痕、变形已经固化在胶片上面了。修复的难度非常大,修复师可能一天只能修一秒,只能修24格。”
周苏岳说,“影片4K修复,我们正片工作量的百分之九十靠AI技术来解决,但是人工部分花了人力的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从4K新版本看片会播放的效果来看,虽然修复难度极大,但完成度很高。相较原版中的划痕,4K新版画面中的划痕状态基本已经得到了‘根治’。”与此同时,《开国大典》4K修复版还对声音的表现进行了提升,将当年影院因为播放设备水平较低,无法听到立体声的遗憾一并弥补,周苏岳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连毛主席的呼吸声、蒋介石的叹息声都可以听到。
科普
电影修复是和时间赛跑的“抢救”
对多数修复师来说,电影修复是一门和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200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启动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项目,在中国内地率先开始了发现、收集、拯救、保存中国胶片电影的工作。这一年,王峥经过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面试、考试,成了一位电影修复师,对修复他一直都有很大的成就感和紧迫感,很多档案资料必须抢救,再不修复就毁了。王峥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大概有30人左右,每年都要修复约150部老胶片电影。
过去储存电影的介质主要是胶片,而早期胶片都采用硝酸片基,这是一种比纸更易燃的物质,(虽然在1960年之后基本被醋酸片基、涤纶片基取代),但不管是哪种片基,都很难在常温下保存很久。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孙向辉曾在上海电影节上说:“我国国产影片保存下来的不到两万部,其中至少半数影片需要修复。”褪色、撕裂、脏点、霉变、划痕、酸变、收缩、扭曲,一旦这样,珍贵的影像就容易离人远去。一般来说,电影修复分为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三大步骤。年代久远的电影老胶片,往往会有灰尘、污垢等表面问题。物理修复,即对老胶片进行接补、清洁等工作,以便后续的数字化扫描。
4K和2K修复成本差异巨大
从具体工种角度来说,一般初级修复师(工作三年以内)都是做最基础的修复工作,中级修复师则会专门针对丢帧、抖动、闪烁等复杂问题进行集中修复,而高级修复师,则是修复工作的总控师,进行全局的把控,以及处理一些特别难的修复镜头,比如需要用特效去修补的镜头。例如一部影片大概有12万到15万帧,往往需要十来个人共同修复完成。如果一个人负责十分钟,也相当于一万多帧,这也是极大的工作量。有时甚至会遇到反复返工检查修复的情况,一天也修不了多少帧,这就要求修复师们必须得有极大的耐心,同时也必须十分专注,才能不放过任何一帧的遗漏。
从事8年修复工作的修复师甄珍说,4K修复和普通2K修复在基本步骤上没有区别,而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普及,是因为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价格方面,普通的2K修复(分辨率2048×1556)完全依靠人工修复大概在两个星期左右能完成一部,花费大概在30万元左右;而4K修复(分辨率4096×3112),工作量是普通的4部,因而起码在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之久才能完成一部影片的修复。电影修复之后看上去流畅、清晰,但这个“旧貌换新颜”的手术背后却是一大堆金钱投入,电影修复从来就是一门大产业。对任何公司来说修复老片都是不小的开支,周苏岳表示,《开国大典》从修复、投资到上映大概花了千万级别,不过这样一部带着历史重量的电影,是非常值得的,上映后也会产生新的票房收入。
电影修复流程
物理修复:清洁、接补
数字修复:检查、扫描、输出、画面修复、声音修复
艺术修复:调色、请主创演员指导
合成:声画合成、制作DCP
鉴定保存:请专家鉴定、用硬盘等磁盘保存
■ 解析
电影修复前景如何?
从目前中国影市的情况上来说,修复版电影的上映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事情,前段时间有消息指出经典影片《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也将在内地上映,一时间也引起很多影迷的讨论,“去电影院还给经典一张电影票”成为一时热评。在不少电影节上,很多4K修复版的影片成为火爆的抢票对象,一票难求的火热观影现象让这些经典影片似乎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市场价值。如今,修复电影重映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投资方将目光聚焦于此,想挖掘可能的商业潜力。
容易引发怀旧情结,但难出爆款
2009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修复上映开启了华语片的修复重映潮,一度拿下3400万票房,让观众开始熟悉“老片修复”这个词语,后来《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都被修复上映,但票房表现并不佳。吴宇森执导的经典电影《英雄本色》4K修复版在2017年11月上映,尽管“影龄”有30多年,但前期的观众想看人数与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正义联盟》不相上下。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这些重映经过修复的电影需要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但上映后收割的票房落脚点几乎都只有几千万,票房分析师罗天文告诉新京报记者,重映的电影主打“情怀”、“怀旧”,会有一部分固定的观众进电影院“温故知新”,但很难成为每人都买票的超级爆款:“虽然名垂青史的影片会引发观众的热捧,但是这样的怀旧潮现在并不能长期奏效,再加上现在的放映资源有限,很多经典老片重映只能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放映,这类老片的票房大多不能过亿,例如《阿飞正传》修复版重映也只有2000万票房,不是所有老片重映都可以挣钱,如果是简单的翻新、上色,对于见多识广的观众没太大的意思,这类影片在营销宣传上还要进一步探索更适合现今观众的路子。”
资金投入大,专业人才匮乏
1987年的《倩女幽魂》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后重新上映,香港导演吴思远表示修复一部影片的起码成本是200万人民币,把电影修补得越好,要花的钱就越多(例如美国修复重映《白雪公主》花费高达300万美元)。从事5年工作的修复师范黎也向记者介绍,修复工作实在繁琐,一天一个工作人员一般只能完成100到200帧的画面修复,一部保存完好的电影简单的修复就需要两个星期,若是要达到美学标准,一帧帧地精心还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若是遇到损伤非常严重的老电影,例如《渔光曲》,就要近两年时间才能完成。
从电影修复事业自身来说,在这行的专业人才缺乏也是发展中遇上的困难,成为电影修复师要经过系统的培训,从理论上说,不缺可从事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士,缺乏的是愿意做修复工作的人才,很多修复机构也遇上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况。“修复影片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就是情怀,但对于我们电影资料馆员工来说就是一种责任,我们需要尽快去抢救修复老电影资料和档案,这也是我们未来一直致力的重要目标。”王峥说,修复工作是需要情怀才能坚持下来的工作,就像以前团队修复《盗马贼》可以两个星期不回家,繁琐、困难的时候也需要翻来覆去地调试修改,如果不热爱电影,这一行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