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色线》11月北京首演,区别于过往作品的空舞台,启用舞美装置与多媒体
|
舞蹈家侯莹的多媒体现代舞作品《色线》将于11月2日在北京新清华学堂首演。2017年《色线》首演于上海国际艺术节,先后受邀于2018年杭州国际舞蹈节、2018年广东现代舞周等多座城市巡演。2019年,《色线》入选10月上海国际艺术节“走出去”代表项目,即将完成该作品在北京的首演。
《色线》通过影像、舞美、肢体语言试图探寻个人与社会、需求与获得、膨胀的欲望与真实中的虚幻,展示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侯莹亲自执导多媒体概念视频,并特邀美国杜克大学音乐家Randall LOVE加入,从视觉到声效进行精心策划。新京报专访旅美舞蹈艺术家,侯莹舞蹈剧场艺术总监侯莹,听她创作《色线》的幕后和主题。
主题
回国后对生活精神的升华
在侯莹看来,《色线》这部作品非常的当下,是她回国以后在中国创作的作品,所以创作作品的感受来自于她生活的土地,国家,时刻与人群。在决定创作《色线》之前,侯莹说自己“筛选”了两年,最初她想把另外一个作品《介》复排,这个作品表达的是她很深刻的对人性的思考。当侯莹和演员做了将近三周多的工作坊后,最终还是放弃了《介》:“当决定放弃的时候,我还是挺痛苦的,但当我想到要做新作品的时候,反而有了一种惊喜,因为我可以想当下,有些久违的思考慢慢又回到我的感受当中。我当时为《色线》设计了很多不同的场面,做了20多套方案,当时一心想做当代的形式。”
侯莹觉得艺术应该把创作者从现实抽离出来,抽离到希望去探讨、追求的精神层面,这是艺术的本质:“舞蹈只是一个表现的载体,而所有你背后的语言和思想,你想传达的理念和精神都通过这个载体去表达,这是当代艺术该有的样子。”侯莹坦言,可能《色线》并非在一种幸福与平和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它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困惑、不解和反抗:“《色线》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作品,观众看上去不会跟自己的现实直接挂钩,但艺术就是要上升到一个境界,去探讨一个我们彼此共通的东西。”
舞美
视觉装置让观众脱离现实
创作《色线》的过程中,很多想法被侯莹一一删除,最终只剩下舞台上“千丝万线”的舞美装置,这个装置其实在她脑海里放了很多年:“我过去不喜欢舞台上有任何东西,喜欢非常空旷的空间,然后用我的身体来构造这个空间,但《色线》是完全不一样的方式。这次有装置,还运用了多媒体的语言去表达我的观念,当这些元素加入之后,《色线》其实就不是纯舞蹈了,更像是视觉艺术。其实所有东西你看似要说得很多,但要表达的很简单。”
侯莹觉得《色线》更像是观念艺术品:“当这个舞美装置一出现,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感受就已完全不是一种现实的状态,像是在另外一个宇宙。其实《色线》表达的也不是现实中我让你看到的,其实它更多回归到人的精神层面。”侯莹解释说,当观众看到这个带有舞美装置的空间时,会感觉被压迫,但她通过视觉和舞美装置升起改变了整个空间,还会运用剪影和光影的设计,但不是舞台上的照明,让整体空间产生一种梦幻的情景,“这才是艺术应该产生的现象。”
改变
每场会根据舞台空间做调整
《色线》首演于两年前,侯莹从开始创排到现在,每场演出都会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虽然这部作品最初排了半年的时间,但最后一部分是在首演前三天形成:“《色线》舞台感太强,尤其作品里包含了舞美装置与多媒体影像,要将它们分分秒秒衔接得很紧凑,不在舞台上是排不出来的。这次在北京我可能还会有一点调整,因为舞台空间一直在变,对于作品而言肯定会有影响。”
演到现在,侯莹仍然对这部作品没有“百分之百满意”,“现在基本上达到了之前想要的标准,但基本标准之外还有能超出的余地。身为艺术家总会期待自己的作品有一些东西超出自己的想象,否则创作就只能是经验的叠加。我还在等待超出标准的那部分。”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