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减少教育督查指标与数量不是简单的瘦身减脂,更是增肌塑形,督查质量不能降低。
在22日的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从10月21日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派出督查组赴6省(区)开展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进行实地督查。据介绍,今年的评价指标相对于2018年的92个三级指标,精简了73%。此外,教育部还将督查的32个省级单位调整为5年一轮全覆盖,相对于2018年32个省级单位全覆盖,每年督查点最低减少了75%。
考核指标精简73%;督查点减少75%;督查频次也从一年一轮,缩减为5年一轮,教育督查精简力度如此之大,值得肯定,此举也是对基层教育减负的积极呼应。
从中央层面开始精简教育督查项目和频次,这也会传递给地方一个积极的信号,相应的,各省、市乃至县一层面应也会遵循中央的减负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幅减少各种教育检查、督导,把精力真正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本质上,这会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基层教育减负。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严格的教育督查确实会发现基层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等,也会督促各级各部门集中精力做好一些事情。“一竿子插到底”,这本身也是上级教育部门深入一线、体察情况的绝好方式。
然而,教育部门过于频繁的督查、检查,以及越来越细密的考核评价指标,也给基层教育带来很大的困扰:纷繁的迎检,会让一线教师队伍分心,承担各种报表等任务,不仅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还会滋生形式主义。对此,基层教育部门早已啧有烦言。前不久,湘西州农村女教师李田田发文吐槽频繁迎检,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而此番国务院精简对省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考核指标,减少督查点,正是着眼的这一问题。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减少地方教育部门迎检的压力,让被督查地方、单位腾出精力,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育督查总量的减少,也会避免因压力传导导致的扭曲,让教育督查保质保量,真正发挥其提升教育质量的功能。
今年以来,各地各级各部门都在减负,努力为基层创造一个干事创业的环境。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大幅压缩督查检查频次、严格核实督查检查内容等,已经成为主流做法。
也要看到,减少教育督查指标与数量不是简单的瘦身减脂,更是增肌塑形。教育督查指标与督查数量精简了,但督查质量不能降低,甚至还要继续提升。这也给各级教育督查组提了个醒:工作量小了不代表肩上的责任轻了,督查虽然瘦身了,但这更要求督查组要对督查对象提出更高要求,照拂层面更广,从而实现基层教育减负的目的。
凡此种种,都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各级部门,无论教育督查如何“瘦身”,其都要增强服务意识,及时转变观念,从过频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后,要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