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深读

石家庄市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既是知命人,也是知心人”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裕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悬挂家庭医生宣传语。
新京报记者 李英强 摄
10月20日,裕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新京报记者 李英强 摄
10月18日,新天地社区家庭医生高爱宗为贾蓉测量血压。
新京报记者 李英强 摄
2016年6月7日,裕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进社区为居民健康体检。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医生的方便性和贴近性,是大医院无法比拟的。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能够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已成为各级政府推进基层医疗服务的方向。

  “过去,我管他们的纪律,现在,他们管我的生命”。10月18日,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大马庄园社区的退休纪检干部朱洪平,在亲身体验了家庭医生的服务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人家管得比我过去管得好”。

  朱洪平口中的家庭医生,是裕华区自2012年开始正式施行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

  裕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张东辉介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以步行10—20分钟、约1500—2000户居民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制管理。

  这一模式推行7年来,从最初的“片医”优化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从开始认知到签约信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和认可。

  裕华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正式开展4年后,2016年5月25日,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家庭医生比做儿女的还管用”

  朱洪平今年87岁,上了年纪的他骨质疏松,在去年的3月和9月,因腰疼前往医院检查,发现脊椎压缩性骨折。两次术后出院回家休养,换药、拆线等一系列琐事难住了家人。

  朱洪平和妻子冯桂花住在裕华区,冯桂花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行动不便,儿女均住在桥西区,相距10余公里,开车单程至少需30分钟。

  朱洪平女儿朱丽告诉新京报记者,父亲第一次骨折手术后,隔三差五去医院复查和换药,老人行动不便,子女每次赶来也很麻烦,“几个人连背带抬才能让老人坐进车带到医院”。

  第一次骨折治愈后,朱丽带朱洪平去裕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裕强中心”)看感冒,这里与小区仅一条马路之隔,步行五六分钟的距离。

  医生为其宣讲了家庭医生业务,签约后,家庭医生会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全面健康检查一次。另外,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4次随访,提供一般检查、健康咨询和指导,对于行动不便者,还可以上门提供医疗服务。

  朱丽一听,自己父母的情况正合适,于是,当场为父母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

  朱洪平二次骨折后,这份《服务协议书》立即发挥了作用。朱家将情况告诉签约家庭医生,医生每隔两天上门为其换药,就连拆线,也是在家由家庭医生完成。

  今年,冯桂花也享受到了家庭医生的服务。9月10日晚间,冯桂花感觉头晕,电子血压计一测,血压高于正常水平,吃了降压药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第二天一大早,冯桂花给裕强中心主任袁睿打电话反映这一情况,袁睿马上赶到家中。虽然当时冯桂花的血压已经处于正常范围,但袁睿还是不放心,她细致地检查了冯桂花所服药物,发现她日常用药中,有两瓶降压药品名不同,但药理作用相同。

  询问之下,冯桂花告知,早上服药时发现原来的降压药找不到了,就让保姆去药房新买了一瓶。

  袁睿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实冯桂花原来的降压药就混在一堆药物中,只是冯眼花没发现。一旦误食剂量加倍的降压药,将会导致血压急剧降低,很容易引发脑梗,乃至危及生命。

  走之前,袁睿帮助冯桂花将药物细致地整理好,日常用药归好类,防止危险的发生。

  听说了这件事后,朱丽不禁感慨,“家庭医生比做儿女的还管用,遇到些急事,家庭医生比儿女更早到位。”

  取经“片警”

  朱洪平和冯桂花信赖的家庭医生袁睿,是这一模式最初的试水者。

  2008年,袁睿到裕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主任,当时,中心医护人员共16人,服务范围包括青园小区77幢楼和1个居委会。

  来裕华路之前,袁睿是石家庄市友谊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初到社区,一下子不见了密密匝匝的病人,袁睿感到很不习惯——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很少,即使是小病、慢病,社区居民也更愿意跑到大医院去看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每天到社区搞健康教育。”袁睿觉得,公共卫生服务当然也很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基本医疗,社区医疗就像“单条腿走路”,袁睿告诉新京报记者,“单条腿走路早晚走着走着会瘸。”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李曼春,曾在《健康报》发表文章指出,2009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很大一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减少,造成了重基本公共卫生、轻基本医疗现象。

  袁睿认为,这会带来社区医生“不会看病了,医疗水平下降,患者也就慢慢不来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袁睿决定改变这一现状。在她的推动下,裕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医护人员编成5个团队,将辖区77幢楼分包到每个团队。每个楼头都张贴有分包医护人员名片,公布联系电话便于居民联系。

  但这一举措并未给门诊量带来明显的提升。袁睿说,因为缺少对居民长期的医疗关注,能够提供的医疗指导有限。另外,一个医护团队2至3人分包几幢楼,没有点对点包户到人头,医护人员责任心也不强。

  一次偶然的机会,2011年底,石家庄与河南郑州的卫生系统双向交流学习,裕华区听说郑州已有成熟的片医服务模式,就组织前往郑州观摩学习。

  参观学习成员之一的张玲雁回忆,当时刚到郑州火车站,“广场醒目的电子滚动屏上、街道路口、公交车身,都是片医团队服务的公益宣传广告。”

  郑州卫生系统人员向他们介绍经验,郑州的片医责任制运行模式,来源于“片警”管理模式。在郑州,每个小区有明确的管片民警,居民知道自己小区的“片警”是谁,“有问题找片警”,对片警有了熟知度和信任感,片警才便于开展工作。

  张玲雁记得,郑州当初提出的口号是,“片警守护着百姓的安宁,片医守护着居民的健康”。

  从郑州回来后,2012年5月15日,裕华区举办了“片医”负责制团队启动仪式。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原来一个团队医生负责几幢楼,改为医生团队点对点管理到每户居民,责任到人。此外,还学习了郑州为片医配备出诊包等硬件设施、明确免费服务人群等经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初现雏形。

  “既是知命人,也是知心人”

  为了让更多社区居民了解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提高签约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送服务上门”。

  10月20日,裕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他们会在社区中广泛张贴公示牌、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使社区居民了解服务内容,掌握联系方式,居民一旦有问题,第一时间就能找到自己的责任医生。

  不过,对于居民来说,信任家庭医生,靠的不是广告,而是“疗效”。

  贾蓉今年80岁,独居在石家庄书香园小区,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她患有糖尿病20余年,每半月就得去大医院就诊检查。排队、挂号、抽血化验,她都要一个人完成,“去一趟医院就像上了一次战场”,贾蓉说。

  2019年2月,新天地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贾蓉签订《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协议书》,为她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她的家庭医生会长期、定期随访,遇事及时上门,服务内容囊括了贾蓉的检查时间、次数、用药量等方面,为她省减了很多麻烦。

  新天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高爱宗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经过调研,发现社区内像贾蓉一样的慢病患者、高龄居民医疗知识欠缺、自主医疗服务能力弱,而家庭医生服务恰好就解决了居民健康“最后一步”的不便。

  10月18日,贾蓉刚在新天地社区卫生站检测完空腹血糖,被高爱宗告知“6.7,正常”,她揪着的心才放下,脸上笑出了褶子。

  贾蓉记性差,总是忘记人的名字,不过,她笑眯眯地用手一指高爱宗,“我就知道他是管我的医生,人家通知我来我就来,该检查啥都不用我操心。”

  多年的接触,特定的家庭医生与服务对象关系更融洽。“我没有知心的人,有时就跟他们叨叨一会,他们忙了,我检查完就自觉走了,不忙了就跟他们唠会。”在贾蓉眼里,家庭医生团队“既是知命人,也是知心人”。

  高爱宗说,在长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老人们逐渐对家庭医生有了信任感,尤其像贾蓉这样的独居老人,更会依赖家庭医生,“信任了就会放心”。

  裕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王新星记得,有天一大早,他所在团队负责的一位老人端着一盆含苞待放的朱顶红来到了中心,表示医生们平时对自己很关心,特意送花过来给医生们观赏,临走时还说,“等这花开过了,再给你们送新的”。

  王新星也很感动,他和其他同事感慨,“只要真正付出了,就会得到居民的认可回报。”

  裕华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卫华告诉新京报记者,她已离开团队医生岗位2年多了,原来管辖片区的一些老人仍给其打电话咨询用药事宜。

  裕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部分签约居民还主动帮助家医团队进行宣传,通知左邻右舍前来签约。

  截至目前,裕华区已组建了140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个团队成员包含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师,覆盖全区94个社区。该区常住人口555354人,204861人已签约家庭医生管理。

  提高医疗水平

  签约居民的数量上来了,社区医疗能不能接得住,又成了新的问题。

  首先是人员问题,据介绍,裕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人员不足、家庭医生数量配备紧缺问题。针对签约居民上门服务的需求,家庭医生首先根据居民口述的病情做出预判,如果确需上门,袁睿会调配家庭医生团队资源配合上门服务。

  除了数量,医生的诊疗水平也有待提高。袁睿用比较常见的为老人检查眼压举例,病人闭上双眼,医生两手大拇指腹轻轻压一下,就要对眼压是否正常有个大致的初判,进而推断出颅压是否正常。

  袁睿介绍,脑出血或是脑梗死,两种疾病症状表现出来的都是颅压高,但是治疗方案截然相反,但有些基层医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可能会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

  为了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位于裕华区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医大一院”)建立医联体,医大一院的医生在社区设立首席医生工作室,提供电话咨询、预约会诊等技术支持。并且,每周有一天,医大一院会向裕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专家,帮助社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医大一院消化内科专家马金诚,每周一都会到裕兴中心坐诊。附近华兴小区83岁的老太太王丽辉患有慢性胃病多年,去大医院挂号难,她几乎每隔一周,就赶在周一去裕兴中心复查,既可省去大医院挂专家号费25元,又可就近享受专家服务。

  除了借力大医院,社区医生也在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

  裕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裕华区已连续八年举办卫生服务技能和知识竞赛,送家庭医生参加上级组织的基层卫生人才能力培训等,加强对家庭医生团队常见病、多发病等诊疗服务能力的技能培训,综合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袁睿看来,和大医院的专家相比,社区医生也有自己的优势。通过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可以对病人进行长期、持续观察,“这个过程,正是医务人员积累经验、提高水平的过程。”

  2016年5月25日,在裕华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正式开展4年后,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在2017年和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均提到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问题。新京报记者检索公开报道,北京、浙江、广东、重庆等多个省市,已大力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今年5月,北京市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已有740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总签约率达35%。全市基层医生的诊疗率平均增长了30%,年诊疗人次净增1000万。国家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意见以来,两年时间,三级医院诊疗工作量下降了7%,二级医院下降了2%,社区基层上升了29%。

  而作为最初推行这一模式的石家庄裕华区,还在持续深耕细作。

  裕华区宋村,人口达8000余人。因村里拆迁改造,部分村民已搬到其他地方居住。在今年的家庭医生例行体检时,医生们用大红纸写下体检通知,在宋村四处张贴。村委会的大喇叭也反复广播,让村民相互转告。

  原本计划10月12日结束的体检,为方便村民又延期一天。13日8时,天空下着小雨,待检村民在村委会大院排起长队,家庭医生团队穿着棉工作服穿行忙碌。

  临近中午,还有热心村民邀请医护人员到家里吃饭。

  (文中签约居民均为化名)

  亲历者说

  ●缪慧明(裕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督导应急科科长)

  我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工作十余年,见证了裕华区家庭医生事业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日臻发展的大变革。

  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成立时,大家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认识还很模糊,医生上门找居民不知道干什么。那时,团队能给居民提供的就是上门测个血压,电话询问下慢性病居民用药情况,帮助指导用药,你给予不了别人更多什么,所以导致居民不愿接受服务。

  2011年底,裕华区学习河南郑州片医责任制经验归来,对家庭医生概念有了清晰认识。借鉴人家的模式,遵从家庭医生16字方针:网格管理、团队服务、签约合作、责任到人。

  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旨在为分级诊疗打下基础。通过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健康危险潜在因素及时被发现,家庭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服务,满足了居民小病在社区就诊,大病到医院。通过调研,目前居民对家庭医生有了更高的认知度,从过去被动接受服务,已逐渐转变主动上门要求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重点人群,特别是贫困家庭、康复家庭,对居家医疗、康养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想解决病有所医、心有所托,需要更专业化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我们希望裕华区探索出的经验和模式,能为更多地方开展家庭医生服务起到借鉴作用。

  现在我们裕华区,每个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都有了一名医生朋友,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 同题问答

  你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最大的变化和进步是什么?

  缪慧明:全民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了,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形成了专业化团队化管理,便捷高效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满足了就医者小病、常见病治疗在基层解决的工作目标,更好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有序健康的发展。

  新京报记者 李英强 石家庄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