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立体测绘卫星,将用于国土测绘、城乡建设等领域
|
高分卫星家族又添新成员。高分七号卫星昨日成功升空。它是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可以绘制误差在1米以内的立体地图,将用于国土测绘、城乡建设、统计调查等领域。
新京报讯 昨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七号卫星。火箭还搭载发射了精致高分试验卫星、苏丹科学实验卫星一号、天仪十五号卫星3颗卫星。
高分七号是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可以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地形地貌画出误差在1米以内的立体地图。运行后,高分七号将在国土测绘、城乡建设、统计调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城市群发展规划、农业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这次发射中,长四乙火箭还执行了一项特殊试验,该试验有望为我国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积累技术经验。
可在太空中拍出高清3D地图
高分七号是高分系列卫星中测图精度要求最高的科研型卫星,将实现我国民用1:10000比例尺卫星立体测图。形象地说,能够在太空拍出高清3D影像。
据航天五院高分七号总设计师曹海翊介绍,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亚米级民用光学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将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图像数据获取、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城乡建设高精度卫星遥感和遥感统计调查等领域取得突破。
为此,高分七号搭载了双线阵立体相机、激光测高仪等先进设备。
高分七号卫星主要用户为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统计局。其数据可满足测绘、住建、统计等用户在基础测绘、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乡建设监测评价、农业调查统计等方面对高精度立体测绘数据的迫切需求,提升我国测绘卫星工程水平,提高我国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图像数据自给率。
未来,高分七号不仅能够为规划、环保等部门提供宝贵信息,也将是“高德地图”等民用导航领域核心竞争力所在。
明年建成先进的陆海空对地观测系统
高分专项目标是建设基于卫星、平流层飞艇和飞机的高分辨率对地数据获取系统,将与其他观测手段结合,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高分专项实施9年多来,已成功发射高分一号高分宽幅、高分二号亚米全色、高分三号1米雷达、高分四号同步凝视、高分五号高光谱观测、高分六号陆地应急监测多颗卫星。
迄今,高分数据在20余个行业、31个省份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相关部门主体业务不可或缺的手段,及各级政府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国外同类型卫星数据替代。
后续,高分专项工程重心将进一步聚焦应用。到2020年,将建成先进的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提供服务,确保掌握信息资源自主权,促进形成空间信息产业链。
【高分家族】
高分一号
发射时间:2013年4月26日
特点:突破多光谱与高时间分辨率结合的光学遥感等技术,提高我国高分辨率数据自给率。
高分二号
发射时间:2014年8月19日
特点:我国自主研制首颗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
高分三号
发射时间:2016年8月10日
特点: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既能实现大范围普查,也能详查特定区域。
高分四号
发射时间:2015年12月29日
特点: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能长期对某一地区持续观测。
高分五号
发射时间:2018年5月9日
特点:世界首颗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填补国产卫星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空白,有“污染克星”之称。
高分六号
发射时间:2018年6月2日
特点:我国首颗精准农业观测高分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和宽覆盖相结合特点。
追问1
高分七号有哪些特殊能力?
“视力”从看高速公路到乡间小路
作为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有不少特殊功能。
一般光学遥感卫星只能拍摄平面图像,而高分七号可以绘制立体图像。一旦投入使用,建筑物在地图上不再只是一个个方格,而是一个个立体“模型”。
与高分七号前辈——我国首颗民用高分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相比,高分七号能够测制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远高于资源三号的1:50000比例尺地图。如果说资源三号解决了我国立体测绘卫星从无到有的问题,高分七号则在技术上迈了一个大台阶,是名副其实的升级版。
高分七号卫星的定位精度是目前国内最高的。以前利用资源三号卫星绘制的立体地图上,能够准确定位高速公路,使用高分七号后,则能够精准定位乡间小路。
设计师还给高分七号设计了自主健康管理功能,也就是可自主诊断健康的“随身医生”,从而确保8年在轨稳定运行目标的实现。
航天五院高分七号卫星总指挥王祥介绍,高分七号卫星发射入轨后,可与两颗已在轨运行的资源三号卫星组建首个光学立体测绘卫星星座。三星组网运行后,能有效提高国土立体覆盖能力,更快更好地完成国土测绘和全球测图,打破地理信息产业上游的高分辨率立体遥感影像市场大量依赖国外卫星的现状。
追问2
火箭离可重复使用还有多远?
火箭残骸可控回落,为重复使用火箭研制积累数据
此次发射中,长征四号乙火箭还实施了一项技术试验:基于栅格舵系统的一子级落区控制飞行演示验证。
通俗来说,就是在火箭一子级分离以后,让其受控回落在特定区域,避免对地面人员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研制团队表示,该试验的成功,将大幅改善落区安全环境,为后续垂直起降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制奠定基础。
火箭发射升空后,没有在大气层充分烧毁的一子级残骸,会落回地面。经过测算和规划,一子级落区都位于人迹罕至的区域,以避免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然而在以往的技术条件下,落区范围并不精确,一子级残骸落区范围可达方圆1900平方公里。为了保障人员安全,每次发射还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不威胁落区人民安全。而且,曾经人烟稀少的内陆落区如今逐步发展成人口稠密区域,加之我国航天发射任务趋于高密度发展态势,使得落区环境安全需要被重新考量。
一子级栅格舵落区控制系统,便为此而生。形象地说,栅格舵就像给一子级装上一对“翅膀”,使一子级落区范围缩小85%以上。此举将极大改善和缓解落区安全环境,避免大规模人员疏散、生命财产损失和国际纠纷。
据悉,此次飞行试验表明,长四乙栅格舵系统多项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此次采用的栅格舵,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气动稳定和控制舵面,具有很好的升力特性,紧贴箭体折叠安装,使用时再展开,不影响主任务飞行。为了减少运载能力的损失,研制团队定下了轻量化的目标,在实现热防护的同时还要尽量减轻栅格舵的重量,最终栅格舵系统重量仅为当前国内外平均水平的1/3。
研制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栅格舵系统能实现实时监控一子级飞行情况,也可第一时间获知残骸的精确位置。同时,大量返回段一子级箭体信息也是重要数据资源,为垂直起降重复使用火箭研制积累了数据。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