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首个覆盖奥运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将努力转变为国家标准体系成为奥运遗产
|
北京冬奥组委获得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系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未来北京冬奥组委将积极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及《新规范》,高标准实施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冬奥会闭幕后,将努力把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转变为国家的一个标准体系,变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一项重要遗产。
新京报讯 11月6日,北京冬奥组委获颁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据了解,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同时也是第一个覆盖奥运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认证?对一场大型国际赛事活动有何影响?在奥运会闭幕后,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将如何“转身”,长久地渗透影响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颁证仪式后,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冬奥组委以及参与审核、认证的相关人员。
成果
延庆赛区移植珍贵树木3万余棵
作为服务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申请工作的机构,SGS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产品经理刘秀萍介绍,ISO2012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项针对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标准,在赛事活动、过程、场地、供应链等环节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般称之为“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标准”。
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标准的第一张证书颁发给了伦敦奥运会,自此,国际奥委会要求冬奥会和夏奥会全部都要采用这一标准。目前,除伦敦奥运会外,里约奥运会、平昌冬奥会都应用了这一标准。
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筹办的各个方面。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目前,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了一批成果。比如,为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延庆赛区对赛道涉及的30000余棵珍贵树木进行移植,成活率在90%以上;保护赛区涉及的小溪流,不让河流断流;三个赛区达到100%使用绿色能源;最大化使用可再生能源,四个场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为全世界最清洁的制冷剂,是奥运历史上的首次。
同时,首创雪上场馆的绿色评价标准,全部26个场馆达标。目前,全部新建场馆达到三星标准,改建场馆要求达到绿色评价标准二星级,“主要是考虑到现有场馆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情况等因素。”
比如水立方,一方面是注意制冰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尽量减少用水,加大循环。另一方面,破解室内场馆能源使用问题,通过使用最新的能源设备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此外,可持续性采购方面,材料选用经过环境标志认证的绿色产品等。
历程
认证超3000人参与,历时800多天
刘新平介绍,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是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达成目标,北京冬奥组委首先建立了工作机构,领导小组由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子荣任组长,工作团队则包括26人组成的咨询建议委员会,以及各个业务领域的内审员队伍。
机构建立后,工作转入策划和运行两个阶段。策划阶段梳理了相关方的期望、要求及国家政策等,明确了主要议题和具体目标,并形成管理体系和操作手册。工作团队结合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手册中内容进行了反复调整,通过监督、监测和测量的诸多考验后,由第三方机构SGS公司认证,正式获颁证书。前后历时800多天,400多人经过培训,参与总人数超过3000人。
SGS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北京冬奥组委提供认证服务。刘秀萍介绍,他们调动了全球的技术专家和国内优秀的认证员,为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详细的认证方案。
按照国际认证规范,认证分为两个阶段。刘秀萍介绍,2019年7月执行了第一阶段的审核,目的是确认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策划的合理性和准确的充分性。2019年9月实施了第二阶段审核,对初步实施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确认。10月,SGS正式签发了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难度
克服北京、河北地理空间跨度等难题
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咨委会委员李燕认为,国际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标准仍然处在初期阶段,没有太多成熟或相似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北京冬奥组委除依据ISO20121、ISO14001和ISO26000搭建了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框架外,还选用了更多的标准来丰富这项议题。
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一次“全范围、全流程”的尝试,覆盖全部业务领域和赛前、赛时和赛后全流程,涉及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加上是由北京、河北两地举办,因此要克服地理跨度等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发挥专家队伍的专业作用,同时深入到各个业务领域,分析各个业务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把握各个业务职能中与可持续性相关的工作和特点,设定合理的目标方案和措施。”李燕介绍。
这也得到了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可,SGS公司曾参与过伦敦奥运会、平昌冬奥会等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基于丰富的经验,刘秀萍认为,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工作定位起点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完整性和有效性。
“去张家口审核的时候,我一路上都能看到为进行碳补偿,大量植树造林的成果”。刘秀萍认为,在国际标准框架之下,北京冬奥组委应用了更多的标准丰富议题,为全球树立了更好的标杆,是可持续性管理的最佳实践。
未来
推动转变为国家标准 成为冬奥会遗产
一场奥运会与一个可持续性的管理体系是什么关系?刘新平说,申办冬奥会之初,北京冬奥组委就曾向国际奥委会承诺,将在北京冬奥会贯彻、坚持可持续管理的理念。如今承诺兑现,这不仅赋予了北京冬奥会更多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北京冬奥会留给世界的一项宝贵遗产,将更好地造福人类。
除创新融合、全面覆盖以外,刘新平介绍,北京冬奥组委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价值外延。这项工作涉及26个场馆和两个主办城市的政府,将影响场馆业主,并辐射两地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举措。
刘秀萍认为,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需要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未来应该从价值链上进行推广和延伸。她举例,北京冬奥组委的可持续采购已经普及到一级供应商,那么未来可以向供应链的上游推广,让更多人参与到可持续的过程中。
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北京冬奥组委的可持续性管理工作也是实现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际行动。随着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逐步推进,相关的议题和目标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更好地承担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责任。
冬奥会闭幕后,可持续管理体系将如何“转身”?刘新平介绍,目前北京冬奥组委正在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讨论,努力把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转变为国家的标准体系,长久地坚持下去,成为北京冬奥会一项重要遗产。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