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北京新闻

多家街道社区活动中心仅供团体使用

不对个人开放,记者发现瑜伽室、乒乓球室等常有闲置;专家建议每周可选一天对个人开放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11月6日,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古筝室空无一人。新京报记者 陈超 摄

  近日天气转凉,常在室外运动的居民李女士想找个室内场地活动,她家附近的团结湖文化活动中心虽然有健身房等活动室,但并不开放,其他活动室也不向个人开放。“文体活动中心很多时候空着,这样不是资源浪费吗?”

  根据北京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意见相关规定,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并应与公众工作日工作时间适当错开。另据《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文化设施的服务对象为全体市民,文化设施应向市民免费开放,基本服务免费。对于需求强烈的设施空间,应按照机会均等原则,合理安排使用时间,避免长期独占。

  那么,全市的街道社区活动中心现状如何?利用率又怎样?对此,记者前往多地进行探访。

  探访1

  团结湖街道文化活动中心

  健身房大门紧锁 不对个人开放

  11月5日下午,团结湖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二层,舞蹈排练室有社区表演队正在排练,但台球室和乒乓球室都未对外开放,瑜伽室里有钢琴、电子琴和摞起来的瑜伽垫,里面却空无一人。部分活动室张贴通知,明确了一周开放时间和使用的社区团队,其中瑜伽室只在周一上下午和周四下午开放。工作人员称,乒乓球室只有周一、二、四上午开放。

  在地下一层,健身房大门紧锁,无法看到里面的布置。工作人员表示,“健身房有跑步机等设施,但暂时不对外开放。”

  对此,记者向团结湖街道发函进行采访。团结湖街道回复称,活动中心自开放之日起就免费提供给辖区单位、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及居民使用。在中心的活动,除窗口类服务项目、图书阅览外,其他均以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活动为主,免费预约安排使用,周末部分活动室开放。

  针对健身房未开放的情况,街道回应,中心地下一层设置有健身器材,近年来,中心多次请专业健身机构现场勘察,协商开放使用可行性。但专业机构认为,中心地下一层空气流通不畅,缺乏更衣洗浴空间,同时,健身器材需要专业人员指导保护才能使用,软硬件均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目前,街道正结合实际情况计划合理使用。

  探访2

  朝阳区常营文体活动中心

  地区博物馆日常“不开门”

  记者近日又来到朝阳区常营文体活动中心,这里共有两层,一层敞亮的舞蹈排练室中,移动音响设备、可升降把杆和形体镜等一应俱全,鑫兆家园社区的阿姨们腰间裹着红绸正在排练。

  同样位于一层的“常文社”搭了个戏台,墙上悬挂着京剧脸谱。工作人员说,周一、二、四、五,一些京剧、快板爱好者可以在此活动。合唱排练室兼乒乓球活动室里,乒乓球台已经立了起来,屋内地板上铺了软垫,变成了跆拳道培训班教室。记者询问工作人员得知,这里的合唱室和舞蹈室也只针对社区队伍开放,而不面向个人。

  据2015年北京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并应与公众工作日工作时间适当错开。

  然而,该活动中心二层只有图书室开放,培训室、常营地区博物馆均关闭。工作人员说,常营地区博物馆平时也不开放。

  探访3

  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功能性教室只供社区开课程用

  6日,记者在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看到,这里有舞蹈室、计算机室、古筝室、书画室等教室。其中计算机室内摆有近40台台式电脑,古筝室则有10余架古筝,设备较为齐全。不过,该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教室均供社区所开课程使用,包括教室内部的乐器及电脑等设备,不接受个人单独使用和借用。

  6日下午,记者又致电大栅栏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活动中心设有空竹、舞蹈和跆拳道等5门课程,但教室并不供个人使用。“我们现在除了社区里开的一些课程,教室一般都用于开社区会议等活动。”

  体育馆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舞蹈合唱等教室也不对个人开放。

  探访4

  蒲黄榆第一社区活动中心

  乒乓球室可供居民“随来随用”

  记者探访发现,也有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文体活动中心。在蒲黄榆第一社区活动中心,记者刚到门口就碰到两位打完乒乓球出来的居民。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活动中心里有乒乓球台,可供居民随时过来使用。“活动中心就在办公室旁边,平时锁着门。但居民过来了跟我们说一声,我们就能把门打开。”

  此外,大兴区宣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有书法、民乐器等教室,居民如有需要,可借用活动中心内的教室,但器材设备需自行准备。

  记者还在探访中发现,图书室普遍运行较好。以上几家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只有金融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室周日关闭,其余图书室周一至周日都对居民开放。也有活动中心利用图书室开展其他活动。在体育馆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内,摆放了不少小型坐椅。工作人员表示,图书室现在会组织一些针对社区内小朋友的活动,“我们会给小朋友讲故事,平时放学后他们还可以在这里写作业。”

  该工作人员表示,图书室目前还可接受北京其他图书馆的借书卡。

  ■ 专家建议

  活动中心每周可选一天对“个人”开放

  北京社科院文化所研究员陈镭说,按照北京人口和街道社区文体活动需求量来说,街道和社区文化设施数量还很有限,基层文化活动空间和设施比较少。

  他说,这些设施应该向所有人开放,每位居民都有权享受这些设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于便于管理、便于更多人利用设施的考虑,大部分文体中心采用团队预约申请的形式进行开放。另外,每个街道情况不同,有的社区居民比较活跃,有的社区青年人多,喜欢“宅”在家,对于业余文体需求并不多。

  满足团体活动之外,如果活动室还有“闲置”情况,是否可以向个人开放?陈镭认为,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可以尝试安排一天接受个人申请,比如周一到周四集中安排文艺团队来活动,周五安排“散客”的申请。

  记者注意到,目前文体活动中心的使用者大多为退休老年人。周末,中青年有时间活动了,但文体活动中心往往只有“图书室”开放,乒乓球室等活动室并不开放。如何解决活动室开放时间和居民休息时间“错峰”的问题?如何吸引中青年从家里走出来,参加文体活动?

  陈镭认为,首先要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告知,提高知晓率,让大家知道文体中心有哪些服务。这些信息要公开、透明、及时地传达给市民。“目前很多街道公众号还停留在宣传层面,比如发一些清理小广告的活动等,今后应该增加文化服务和互动内容。”他说,文体活动中心应该根据居民构成和需求完善活动主题,适度向青年人倾斜,吸引他们进入社区文体公共空间活动,而不是在家上网。

  周末是法定假日,文体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正常休息。对此,陈镭说,国外类似的文体活动中心周末依靠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今后,北京街道的文体活动中心也可以壮大志愿者队伍,请志愿者周末提供看管活动室等服务。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