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3:深读

在京学习工作后被北京吸引而留下来,工作之余经常协调举办在京港人活动

林智祥 “身体里住着半个北方人”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林智祥代表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出席活动。受访者供图

  林智祥

  年龄:42岁

  身份:人工智能产品创业者

  “你好!”话音刚落,身着白色衬衣的林智祥走了进来,一副略显厚重的黑框眼镜下,却是一张露出灿烂笑容的面容。很快,话题就热络了起来,从运动健身,到各处美食,标准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典型的“儿话音”。

  如果不是他亲口说出,很难看出眼前的林智祥已过不惑之年。早在1998年,他就作为交换生,从香港来到清华大学学习。2004年,为了留在北京,他毅然辞去工作。因为当时的他不自觉被“像一个正值青春期,每天都在快速成长”的北京而吸引。

  15年过去,从就职于某知名科技公司到自己从事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创业,林智祥已把北京当成家。不同于大众对创业人士的“偏见”,他的朋友圈记录的大多是参加的各种活动。作为多个协会组织的一员,他会经常协调举办各种在京港人的活动,乐此不疲。有朋友说,他把一天过成了48小时,他笑着回应说:“时间就这么多,现在不拼什么时候拼呢?”

  名企员工离职 在京从零开始

  2002年林智祥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电讯行业名企工作。一次公司安排,他偶然获得了派驻北京工作两年的机会。

  正是这次机会,让他与北京重新结缘。在外派时间即将结束后,他陷入了犹豫。一面是名企管培生的体面工作,另一面是这座城市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申奥成功后,“新、快、变”的城市气息让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向往。犹豫再三后,他决定拼一把,辞职留在北京,从零开始。

  不同于其他的“北漂故事”,林智祥似乎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我身体里好像住着半个北方人”。

  他期待冬天,因为有他最爱的运动——滑雪。在香港,这项运动只能通过观看手机完成。而在北京,他可以穿上滑板,踩着清冷的白雪,自由滑行。

  在香港属于奢侈运动的骑马,在北京,他只需要多花几小时,就可以在真正的大草原上实现。

  和朋友的相处也让他自在。“在香港,如果问一个女性年龄的问题,对方多半会沉默不语,而在北京,如果你问‘你属什么的’,很快能听到对面女士大方的回应。”他比较喜欢这种“直爽”,因为跟他的性格很配。就算在街边吃个串,很可能因为一个话题就和旁桌的食客们凑成一桌。

  说起食物,他更兴奋。他说,现在的大城市无论什么菜系都应有尽有,但是作为异乡人,也许只能在北京吃到正宗的家乡味。“同一道家乡菜,在上海也许会被做得很精致甚至会有创新的感觉,但是如果在北京各地的‘驻京办’内,一吃就只会说:嗯,就是这个味道,家乡味。上海就会比较fancy,北京就是传统。”

  “包容、多元、发达。”在京十余年,这是林智祥对北京的感受。从名企员工到自主创业,他一直在熟悉的科技领域,“北京是全球独角兽最多的城市”。2017年起,他开始带领自己的创业团队,从宠物寄养市场到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时刻关注着城市的市场风向,希望顺应这个高速发展的节奏。

  团结互助 融入北京

  在奋力打拼中,一次意外事件,让林智祥更多地参与到在京港人的互助中。

  回忆起那起意外,林智祥声音变得低沉。那是9年前,一位年近50岁、独居北京的好友突发中风,没来得及通知任何人,直到第二天公司同事觉得不对劲,到家找人才发现倒在地上的好友。

  万幸的是对方最后成功脱险,从此以后,这件事一直梗在林智祥心中。虽然北京生活着不少香港人,但是如果不做点什么,有可能大家一辈子都见不到。

  2012年,他接触到了刚刚成立一年的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这是个由长期在京的香港人自发形成的非牟利性组织,“团结互助、安居乐业、融入北京、贡献祖国”是它的宗旨。简单的16个字,在林智祥看来,正是一个长期“北漂”异乡人的真实写照。

  “想要在异乡搭建起圈子和平台,首先就要人的团结互助;而居住和工作,就是一个人在城市扎根最基本的两个生活诉求,当二者的愿景实现后,就应该想象如何投入更多能量融入北京。”林智祥说。

  在这个协会里,去什么医院看什么医生,证件丢失如何补办,或是子女在京读书,这些生活上的小事,都能得到经验丰富的“老北漂”们的实际帮助。另外,除了提供服务以外,协会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倾听一线港人们最真实的生活需求,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

  2018年9月1日,全新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正式启用,这张“内地身份证”在交通出行、线上支付或网络申办服务上,彻底打破了因户籍问题存在的生活壁垒,让港人们在内地的生活更加便利。林智祥说,很开心,现在香港人在北京的生活真的越来越方便了。

  “我的一天有48小时”

  林智祥真的很忙,预约采访一直没时间,而第一次见面,也因为临时出现的工作而不得不中断。

  10月25日,记者再次见到林智祥时,是在三里屯附近一间德国餐厅,他和一群香港朋友在这里有一次聚餐,而这次活动又是他所在的另一个协会——中国香港(地区)商会组织的。

  林智祥说就在前一天凌晨他刚结束几天的出差回到北京,稍作休息又继续工作,稍早前才匆匆赶来参加聚会。

  晚上六点多,朋友们陆续到来。林智祥和伙伴进行着最后的检查,和餐厅经理确认最后餐饮,标记已到的人员。然后他站立在门边,热情地和每一位来宾握手。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穿着破洞牛仔衣的青年男孩,他热络而亲切。来宾中很多是他的旧识,偶尔有些新面孔,他也能自由地切换着粤语、普通话和英语,和大家打招呼。

  他好像认识所有人。在取得林智祥的联系方式后不久,新京报记者就注意到,曾经接触过的多名生活在北京的香港人,都和这位工科出身的科技公司创业者有过互动。

  对别人来说,这场聚会或许是庆祝一周工作结束的放松,不过对他来说似乎只是行程表中短暂的一项,第二天一早,他还要参加今年的科技产业博览。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没有绝对的周末,不过我会希望把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一点,身边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把一天过成了48小时。”说到这里,他身体微微前倾,摊开搭在桌上的双手,大笑起来,“时间就这么多,你现在不拼,什么时候拼呢?”

  新京报记者 马玉佳 实习生 田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