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2:访谈

杨先让 民间艺术是乐感艺术,绝不表现悲哀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杨先让 画家。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
作者:杨先让、杨阳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考察黄河民艺一行人在河南三门峡冯佐村黄河边。
河北滦县皮影

  “从小就是喝洋水学洋玩意长大的,现在可好,愣要向土坷垃里钻,费解!”

  “不好好画画,怎么搞起民间美术来了?”

  “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这里放一枪、那边放一枪,到底他想干什么?”

  我要创办“民间美术系”,研究民间美术,朋友们都议论纷纷。

  画家黄永玉说得很形象:“你总跑到人家‘地’里折腾,自己的‘地’都荒废了!”

  在《黄河十四走》的序言《因缘与抉择》里,杨先让回顾了自己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办国内首个民间美术系的过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高等学府搞民间美术,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杨先让凭着自己的“嚷嚷”,在众多反对声中,愣是给做成了。但回顾起这段过往,杨先让却说,他本没想走上这条路,“民间美术不是我的梦想,但这是我的责任。再不做点什么,就都没了。”

  

  创立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

  新京报:很多人都好奇,你学的是油画专业,为什么后来会走上民间美术的道路?

  杨先让:好多人学绘画都有目的,我没有。我18岁进入徐悲鸿创办的北平艺专,其实那时候我兜里揣了一封给南京剧专校长欧阳予倩的介绍信,想着去报考戏剧专业。结果半道路过北平遇到我的同学,他拉着我考了艺专,就转学了绘画。

  院长徐悲鸿对我很满意,毕业的时候全班二十多个人,列名单我都是头一个。后来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做编辑。艺术这玩意儿,尤其是美术,有时候是一通百通的。做编辑也没机会画油画,我就刻了木刻。后来全国青年美展的时候,还得了奖。《人民画报》的主编丁聪见了我说:“小杨你真聪明,你是版画家了。”呵,这么一张就变成版画家了?我自己也稀里糊涂的,后来陆续搞了一些版画。

  现在大家都说梦想,我哪有什么梦想?我绝不梦想当一个版画家。我还是喜欢油画,我喜欢色彩,我喜欢油画的丰富表现(力)。可是我自己自投罗网了。搞了版画又到了美术学院,1978年我成了版画系第一个副教授。1980年,江丰回到中央美术学院重任院长,他提出创建年画连环画系,要我组系,担任教学工作。冲着年画和连环画这两个专业,坦白说我根本不会喜欢,但是我重感情、重情义。

  新京报:1983年你去美国探亲,回国以后就提出创立民间美术系,这其中有什么联系吗?是什么触动了你?

  杨先让:民间美术系也不是我的梦想。1983年我去美国探亲,在美国整整待了一年多,参观、办展览。那个时候去美国的(中国)人还不太多,下了飞机哥哥带着我,到了麦当劳,我感觉干净极了。他们怎么就这么干净?我很奇怪。

  吃完饭哥哥带着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路两旁都是高楼大厦。我的天,我都发晕。我就问我哥哥,这些高楼都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哥哥没法回答。但我真是没见过。到了哥哥办公室里,咖啡随便喝,好家伙还可以加糖,我一会儿喝一碗。那个时候真叫土,真有一点儿不知道东西南北了。

  那个时候我54岁,到美国参观、看展,自己也办画展。我感觉到西方对民间艺术比较敏锐,比如毕加索吸收了非洲的民间(艺术),就变成了立体派,扬名世界,但是我们国家当时还不怎么考虑(这件事)。我一想,中国的民间艺术那么丰富,能创造出多少个毕加索?

  但我对民间(艺术)也并不了解。记得1956年到延安去,到了陕北的黄土高原,民间(艺术)多极了,我视而不见,根本就看不到。我那个时候是学油画的,背着大画框想去画油画,找人、找形象、找景儿。

  我后来知道中国的民间(艺术)很多,所以就想创办民间美术系。年画连环画系我真办不下去了,感觉困难极了,连环画也不景气了,出版社也不怎么出版了。有了电视,民俗改了,谁过年还去买年画?

  我还要继续搞年画连环画系吗?不干了。我想,如果要搞,就搞个民间美术系,我把大民间全吸收进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着急了,觉悟了。因为什么?因为民间(艺术)马上就要消失了。我有这样的紧迫感,这太重要了,所以我嚷嚷着一定要搞民间(美术系)。

  真正好的民间艺人,一百年才出一个

  新京报:十四次走黄河考察民间艺术,都看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先让:我到黄河考察,着眼点完全是造型,是美术,和工艺无关。它为什么是这样一种造型?比如刺绣,这个鱼为什么绣这个造型?为什么鱼要和莲花一起造型?鱼莲文化是一种传统的生殖文化,其中,鱼和莲花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谈恋爱的时候,一个男子送女子一件东西,鱼和莲花之间一定要有距离,如果鱼咬了莲,那两个人就结婚了。如果拿鱼咬莲送给姑娘,人家得扇你嘴巴。这就是民间的文化,是原始的(文化)。多有意思,可爱极了。

  定襄的辨不清面娃,我的天,这几个小屁股做得太像了,发面做出来的。为什么这几个孩子要做成这种造型?它起源于哪里?这种造型延续了几千年,通过某个巧女子的手,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些造型绝不是一下子就被创造出来的,而是她的奶奶,她的妈妈等等这样传下来的。遇上一个巧人,她就会搞得更好。是个人都可以拿剪子铰花剪纸,但真正好的一百年才出一个。

  什么叫“福”?“福”最大的一个内涵就是传宗接代,全世界的民间都有生殖崇拜的传统。很多造型,油画是这么画的吗?木刻是这么刻的吗?民间的造型,就靠着老太太的一把剪子给剪出来,多厉害。我就可以这样做,这就叫造型,引起我注意的就是这些东西。

  我了解到了中国的民间(艺术)是这么多,这么丰富。什么毕加索的立体派,在中国早就有了,就在民间的叶子牌上,太厉害了。

  民间的造型,就是“不讲理”的造型,多可爱。比如皮影,皮影的源头在山西、陕西一带,但最好的皮影是河北的。陕西的皮影精雕细刻,刻得细极了。但河北的皮影可不一样。我为什么认为河北的皮影最好?造型太棒了。你看眉毛上去了,眼睛过去了,眉毛和眼睛转着圈儿连在一起,多好看,还有这个小嘴唇儿往下一挑就是一块红色,太好了。这些东西传到印度,传到东南亚,都是他们(河北滦州)的造型。

  新京报:民间艺术是如何进行传承发展的?

  杨先让:我在山西芮城发现的布鸮,头部像猫头鹰,身躯像虎又似鱼,足如兽爪又像鸡爪。和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鸮罐一比,几千年了民间还是这种(造型的)鸮,以同样的面目出现在平民生活中,太有意思了。这个联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就在民间这样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不是帝王给联系的,也不是文人画给联系的,鸮在民间代表着吉利,是保护神。从几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到我们现在,到处都是。

  民间的东西不能胡来,弄错了可不对,都互相有传承,特别讲究谱系化,但老乡不知道,你问她她说:“这是奶奶教我的,怎么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我们感觉好看就行了。”其实仔细研究,都是有延续的。库淑兰剪的那些铰花都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些草、花都有阴阳结合的寓意在里边。离开了阴阳结合,万物就都没有了。

  搞民间艺术的不是艺人,他们是民间艺术家。生活那么苦,可人家创作出来那么好的东西。民间的东西,艺术绝不表现悲哀,生活再苦,创作的东西都是歌颂(生活)的,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吉利的。所以我说民间艺术是乐感艺术,(这种艺术)生于苦难死于安乐。

  而且民间不止有艺术,还有民间哲学。民间的哲学就是阴阳,讲究万物有灵,这不是宗教,它跟我们的生活或者生存息息相关。民间太有意思了,茅房里头有神,鸡窝里头有神,猪圈里头也有神。家里面都是有神灵在保护的,典型的有门神、灶神,太有意思了。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活过来的。

  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