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经济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经济策
下一篇

魏际刚:以创新实现从依附跟进到跨越发展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联合国贸发会议产业政策顾问魏际刚。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国GDP为90.03万亿元,制造业为26.48万亿元。从国际来看,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中的份额持续扩大,2010年占比达到19.8%,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并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然而,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哪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什么?新京报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联合国贸发会议产业政策顾问魏际刚进行了专访。

  我国制造业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

  新京报:如何评价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魏际刚:中国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并连续保持至今。中国制造业不仅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重要支撑。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余项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产品遍布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明确而坚定。

  近年来,制造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有一定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服务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结构转换对增速带来影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影响等。着眼长远,基于中国与世界经济未来前景,中国制造业仍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势头。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但不会下降,只会进一步加强。

  新京报: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魏际刚:我认为,差距主要表现在质量、增加值、生产效率、关键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一是尽管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持续提升,但与消费者期望及制造强国的地位差距很大。美欧日制造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了4.5sigma(统计学中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单位,此处表示合格率为99.99932%),而中国仅为2.5sigma(合格率为98.76%)。

  二是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附加值不高。设计、研发、精密加工、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零部件加工、产品组装等低附加值价值链环节。

  三是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投资效率不高。

  四是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与美欧日差距较大。

  五是制造业发展两极分化严重,落后技术与前沿技术并存。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部门之间的融合联动不足,现代服务业支撑制造业发展呈明显短板;制造业内部、上下游产业、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协调;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撑不够;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受挤压。

  六是工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如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

  以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新京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什么?

  魏际刚:主要有几大方向。一是推动高品质、高性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竞争力、有良好体验、有市场前景、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发展。推动以平台化、共享化、供应链化、生态体系构建的新商业模式发展。

  二是围绕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的要求,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对价值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推动产业效率变革、组织变革。

  三是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完善传统产业与新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推动企业精心设计、精益生产、精细服务。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

  四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思路,推动各地区找准定位,选择好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深化地区间分工合作,融入国内与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地区特色、中国特色,形成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新京报:中国制造业如何融入全球产业链?在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如何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如何保持国际竞争力?

  魏际刚:在促进制造企业竞争力提升方面,一是要促使龙头制造企业向“标准制定、研发设计、销售网络、自主品牌”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提高知识产权的掌控度。大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升级,提升不同增值环节的竞争力。从优化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积极推进各制造业构建以本土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协作、良性互动的高效供应体系,降低产业总体运行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加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是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造就具有产品出口、服务出口、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及重大工程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型企业,加快培养国际细分市场领域竞争力强的“专精特”中小企业群体。

  三是推动优势企业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使优势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从全球供应链的视角,审视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整合全球的资源、资本、人才和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或并购境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品牌,构建世界性的资源供应保障、研发、生产和经营体系,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新京报: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如何使得制造业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魏际刚:创新既是满足需求的重要手段,又是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提升效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造更多价值、实现从“依附跟进”到“跨越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举措。

  我认为,制造业要转向创新驱动,关键是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平台化、共享化”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组织创新、品牌创新和市场开拓等组合的多维度多层次创新体系构建。这就要求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营商环境、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特别是收益激励机制。

  新京报:中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能否顺利实现这一目标?

  魏际刚:中国制造业已经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数量上的追赶和超越,并进入到了在质量、技术、效率、竞争力、品牌、基础知识和能力等全方位“二次追赶”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国际间的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国际间分工和贸易环境呈现新的变化。

  实际上,中国制造业已经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装配环节向中高技术产品比例不断提升的主要出口国转变。在诸多新技术、新产业领域,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